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取得巨大发展,学生人数迅速增长,生源质量稳步提高,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积极效应日益显现并不断增强。高校是留学生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复旦大学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具有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事业的良好传统,迄今已经培养出一大批海外知名人士和优秀人才。近年来,学校在继续抓好学历生教育的同时,着力拓展高层次外国留学生来华访学、进修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发展高层次外国留学生访学、进修的重要意义
访学、进修教育是高校留学生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在日益扩大的在华留学生群体中,访学、进修的非学历留学生约占80%。非学历留学生教育在为世界各国培养优秀人才、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发展壮大对华友好力量等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与学历教育相比,非学历留学生教育还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1、发展高层次留学生的访学、进修教育,有助于吸收优质生源,优化生源结构。随着留学生教育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吸引优质生源,优化来华学生结构,已经成为提高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迫切需求。由于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所以我国在吸引世界优质生源来华接受学历教育方面难度较大。非学历留学教育具有期限短、成本低、方式灵活等特点,因此更能吸引优质生源来华学习交流,实地体验富有特色的中华文化。据教育部统计,2007年毕业的留学生中,来自经济科技较发达的欧美地区的学生不到总数的25%,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正是通过短期培训、证书课程、语言学习等非学历留学形式来到中国的。
2、发展留学生访学、进修,有助于拓宽本土生源国际化培养的渠道。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重视学生的国际化培养,鼓励和推荐学生到国外高校进行短期的交流学习,培养学生更加宽广的视野和全球意识。这为国内高校树立了榜样,也提供了合作的机会。国内高校办好非学历进修教育,可以通过与国外高校互派学生接受课程培训、学分互换等渠道,拓宽国内生源到国外高水平院校学习深造的渠道,提高本土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水平。
3、发展短期访学进修教育,也有助于促进学历教育的更好发展。短期访学、进修教育是对学历教育的重要补充,而且可以促进学历教育的更好发展。国外许多学生到中国接受过短期访学、进修教育后,萌生或坚定了到中国接受学历教育的意愿。在中国接受了短期培训、进修的学生回国后会与人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从而成为宣传中国、推荐同学到中国留学深造的“义务宣讲员”。 短期访学、进修教育还可以在课程体系设置、招生方式创新、服务机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为进一步发展学历留学生教育积累经验。
二、复旦大学推进高层次留学生访学、进修教育的主要做法
留学生工作涉及招生、课程、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发展高层次留学生访学、进修教育事业,势必要求学校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近年来,复旦大学围绕推进高层次留学生访学、进修教育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调整理顺留学生管理体制。高层次留学生访学、进修人数的快速增长,对学校的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按照“管教分离”的原则,对原先负责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进行调整,将招生办、学生科、行政科等管理部门剥离出来组成留学生办公室(留学生处),专门负责全校留学生管理的政策制定、监督实施、培训指导和联络协调。调整后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集中精力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和科研工作。与此同时,外事处积极拓展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完善北欧中心、奥地利中心等机构的工作,吸引海外优秀生源来校交流学习。此外,学校还把留学生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形成两级管理、院系为主、留办协调、相关部处积极配合的管理体制。
二是加快建设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国际化课程建设是发展高层次留学生访学、进修教育的核心环节和制约因素。为此,复旦大学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2005年学校外事工作会议决定,由留学生办公室牵头,外事处、教务处和院系密切配合,推动英语教学课程项目建设,以建设研究生学位课程为起点,带动本科学分课程与短期证书课程建设,形成相对完善的国际课程体系。学校开始资助双语教学课程,至2007年7月共资助22个院系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366门次,资助总额110余万元。2007年12月起,学校以立项方式加大对双语和全外文课程的支持力度,并明确提出建设全英语教学本科生课程的要求。与此同时,学校还不断提高开设课程的针对性。在传统的入门型、概论型课程以外,一方面,整合院系教学资源,开设从各个方面介绍中国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的学分课程、短期进修课程;另一方面,立足学科与社会发展前沿,根据校际交流学生的需要,组织了英语教学的“中国经济与金融”、“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等贴合现实发展的前沿课程。为了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学校构建了完善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在办班方面,提供长期、短期与团队项目等多类教学服务,长期班依据学校校历开班、结业,短期班在暑期开办,团队项目可根据双方商定随时开办,并根据不同学生需要举办“纯拼音班”、“华裔学生扫盲班”等;在教学方面,强调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并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贯通语言与文化、汉语与专业、课内与课外,切实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学校还与21世纪大学协会(U21)合作举办孔子学院工作研讨会,交流语言文化类学生进修的教学经验。
三是大力吸收高质量的海外生源。与海外高水平大学互派学生,是高层次留学生访学、进修优质生源的重要来源。学校充分利用与北美、欧洲、亚洲等地区一流高校的良好合作关系,并充分发挥北欧中心、奥地利中心等专门机构的作用,吸引了海外高水平院校的众多学生来华交流学习。比如,从1999年起,学校与26个北欧成员大学合作开设“北欧中心暑期课程”,与耶鲁大学合办暑期班,与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合作举办交流生互换暑期课程,与德奥地区大学合作举办“China Know-How奥地利中心暑期课程”。2006-2008年,由亚太地区42所高校组成的“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连续三年在复旦大学举办暑期学校。今年学校又与哈佛大学合作开办了暑期学校。
四是为留学生营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学校根据非学历生留学时间短、国别来源丰富、文化差异性大的特点,在住宿、生活服务、安全保障、文化活动等方面投入资源,安排了一系列人性化措施。为了改善非学历留学生住宿条件,学校依托地方政府,吸引校外资金,建造了分别拥有850个床位和450个床位、设施齐全的留学生公寓大楼,接受长短期留学生入住。学校还主动联系周边的宾馆,以优惠房价安排学生入住,解决短期班学生住宿问题。在管理服务方面,学校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留学生事务网站提供“网上订房”、“电子支付”、“网上问答”等服务,并安排了“联系教师”、“班主任”。学校还加快推进国际化校园建设,组织国际留学生节等一系列活动,邀请非学历留学生共同参与,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三、发展高层次留学生访学、进修教育的积极效应
随着高层次留学生访学、进修教育事业的拓展和深入,其为学校发展带来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出来。
首先,扩展了学校的国际声誉。高层次留学生访学、进修在学校修读了高质量课程、结交了不少师友后,对我国高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有了直观的认识,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的认知度、认同度也明显提高。同时,国外的一些高校和大学协会通过与学校合作举办高层次留学生访学、进修教育,深切体会到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内高校日益增强的综合实力,与学校的后续联络日趋频繁,希望推进办学合作,并表达了在科研、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领域加强互动、深化合作的意向,耶鲁大学、早稻田大学、乔治敦大学、女王大学等都在复旦设立了联络处,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委员会,推动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制度化、长期化。一些国际高校组织,连续多年将暑期学校的承办权交给复旦大学,体现了对学校办学水平的充分肯定。
第二,促进了国际化校园建设。发展高层次留学生访学、进修教育,带动学校的留学生人数快速增长。2001年,接收留学生共2388人次,到2008年,留学生在校人数已达6484人,学生规模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校园国际化氛围日益浓郁。此外,高层次留学生访学、进修广泛的修习要求,有力推动了英语(双语)课程建设,促进了课程标准、考核方式、讲授方式与国外高校接轨,适合留学生选修的课程数量明显增加;高层次访学、进修留学生还为各院系、科研单位、职能部处在教学组织、科研交流、服务水平等相关事项上汲取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提供了意见和建议。发展高层次访学、进修留学生教育,也增加了本土学生接触不同国家留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本土学生踊跃参与接待、导引、服务高层次访学、进修留学生的志愿活动,也有越来越多的优质国际化课程资源进入了本土学生的修读计划。
第三,人才培养效应初步显现。学校高层次留学生访学、进修教育已经培养了一批学有所长、对中国感情深厚的海外优秀校友。约旦哈希姆王国公主拉娅、新西兰新任驻华大使伍开文就是近两年从学校走出的高层次访学、进修留学生。他们热爱中国文化,乐当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合作的桥梁。今年6月,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播出了关于一群将在2010年在上海从事世博会志愿者工作的青年人的事迹,其中,几位来自挪威的学生,均参加了学校“北欧中心暑期学校”。作为即将在世博会国家馆展区挪威馆服务的Kristin说:“在复旦的学习意犹未尽,中国是一个迷人的地方,我一直想要为她做些事情。”而随着校际学分互换、课程对接制度的健全,学校与国外高校互派学生的规模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本土学生获得了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2001年,学校公派交流生仅有435人次,而到2008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392人次,交流的层次也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 刘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