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复旦大学积极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日常化管理模式

2009-03-20收藏

  2007年初,复旦大学团委整合原有暑期社会实践、寒假社会实践和双休日社会实践的体系与资源,推出了“全年申请,随时审批”的社会实践日常化管理模式。两年来,这一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践参与面不断扩大,为培育优秀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提供了土壤。

  一、灵活申请机制,加强主题引导。日常化社会实践申请打破时间限制,方便学生申报,并设置长期项目、短期项目、假期项目三个类别,放宽学生立项实施的学期限制,从周期分布上促进了更多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对于实践主题的选取,一方面校团委研究大学生个体特点,结合当期的社会热点,围绕志愿服务、考察调研、课题研究等类型,设置一些主题加以引导;另一方面,团委邀请各专业教师提供实践主题,建立“题库”,滚动更新,方便学生借鉴参考。

  二、降低准入门槛,完善培训体系。在“宽进严出”的指导思想下,日常化社会实践实行“低准入”标准,两年来,项目审批通过率超过96%,更多的学生获得了参与机会。同时,“低准入”不代表“低完成”,校团委通过不断改进社会实践培训体系,包括设计实践手册、交流分享经验、加强指导讲座、制作电子刊物、实施跟踪调控等方式,给予参与学生扎实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水平,并为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今年,团委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对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进一步加强实践辅导,并继续加大资金支持。

  三、课堂教学与成果转化相结合。日常化社会实践开展以来,在校团委的倡议、支持与配合下,学校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将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的教师直接担任学生实践项目的指导教师,推动学生在实践中消化课堂教学内容。此外,校团委开展日常化实践成果转化制度,例如,使一些具有较高水平、与校园生活联系紧密的项目转化为团学代表与委员的提案建议,使之服务于学生生活和学校建设;通过这一举措,进一步发挥了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