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档案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历史、服务现实、促进发展。复旦大学对档案工作高度重视,学校层面成立了档案工作委员会,全校100多家归档单位都设档案工作小组,形成了覆盖全校的档案工作网络。学校坚持依法治档,不断提高管理和研究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坚持依法治档,积极营造重视档案的良好校园氛围
复旦大学每年归档案卷数为1.3万余卷,为规范档案工作,学校坚持依法治档,先后制定《复旦大学档案工作条例》、《复旦大学档案工作责任制》等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坚持每半年对所有单位归档情况进行通报,并对附属医院本科生、研究生教学档案和档案库房安全进行专项检查通报。学校坚持每年对全体专兼职档案员进行培训,并将兼职档案员业务培训纳入到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参加培训人员由校人事处统一发放培训证书。针对院系一级党政档案归档工作薄弱的情况,对院系兼职档案员开展专题培训,对院系党政档案预立卷进行全面检查。
学校还组织力量对重大基建项目档案进行监督、检查。儿科医院在闵行区建造新院时,医院领导派专职档案员蹲点收集、整理工程档案,确保档案完整性。中山医院门急诊大楼、光华楼工程的工程档案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专家组验收。
今年上半年学校以学习贯彻《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为契机,积极组织档案法和教育部27号令的学习宣传活动,制作专题橱窗展,在全校师生中以及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各环节营造起重视档案工作的氛围。
2、拓宽收集渠道,征集重要校史文献和人物档案,丰富馆藏
针对高校档案馆藏结构单一的特点,学校加强征集,优化馆藏。百年校庆期间,档案馆在社会范围内征集档案史料,收集到了宣统元年复旦公学毕业文凭等重要校史文献。学校特别将人物档案作为工作重点,陆续征集到陈望道、陈同生、顾翼东、卢鹤绂等一批专家学者的手稿、著作、藏书、证书、照片及有代表性的实物。学校还注重对口述史材料的征集,对德高望重的世纪老人,如贾植芳、王零等进行采访,请他们口述校史,记下逸闻趣事,并在采访过程中同步摄影、摄像,弥补馆藏中视频档案较少的遗憾。
3、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
复旦大学率先在库房管理中应用智能化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电脑密集架、条形码、一卡通等现代化设备,实现了档案利用和保护的自动化管理,简化了借阅手续,提高了案卷出入库速度,增设了档案催还功能,并能对借阅者的信息进行分析管理。由我校研制开发的“高校电子校务环境中的档案管理系统”,集收发文登记、预立卷、文件归档、库房管理、编研等于一体,作为全国高校唯一代表,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4、大力开发档案信息,出版档案史料,传承学校文化
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加强对档案史料的研究出版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又一重点。学校坚持对学校发展各时期的校史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为《复旦大学百年志》、《上海医科大学志》、《复旦大学百年纪事》和《上海医科大学纪事》的编纂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近年来,学校利用档案资料结集出版的著作有《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校史史料选编》、《复旦大学馆藏名人档案手札选》等,其中后者集中了马相伯、蔡元培、于右任、竺可桢、顾颉刚等178位名人的手札,涉及商讨办校、切磋学术、培育人才、联系社会等各方面,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书法欣赏价值。此外,学校还将大量编研成果以扫描或直接录入的方式上网,突破了时空和阅读人群的限制。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