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12月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以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抓住历史机遇,在教学、科研、国际交流和新院区建设各方面都获得快速发展,进入了建院70多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一、办学方向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清晰
校部共建为新闻学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坚定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学院领导参加市委宣传部召开的双周通气会,及时学习领会并向师生传达重要会议精神和宣传工作要求,推动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进一步贴近新闻宣传工作的实践,从而进一步明确和坚定了学院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不管是新闻理论、新闻业务,还是传播学研究、社会舆情调查,学院在教学和研究中都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分析研究中自觉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也能紧扣时代脉搏,突出专业特色,贴近学生实际,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工作新局面。近些年来,新闻学院在系铭“好学力行”的基础上,提炼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方针,即“国际视野、中国声音、德才兼备、富于创新”。
二、学科高地得到巩固,师资队伍不断增强
在2007年全国新一轮重点学科评审中,学院的新闻学、传播学2个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8年,学院的新闻传播学又与中国人大的相关学科一起,被评为全国一级重点学科,新闻学同时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学院目前还拥有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两个国家级创新研究基地。
学院通过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教师人数比2001年增长27%,形成了领军人物、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师三个方阵,师资队伍实力不断得到增强。特别是,学院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基础扎实、面向实践、有国际交往能力、专注于教学和科研的中青年骨干。
三、课程创新切实推进,教学实习基地得到落实
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要求,学院在市委宣传部的资助下积极创新新闻传播学课程。目前已经开展的工作包括网络媒体内容制作、广播电视节目数字化制作、计算机辅助新闻业务、媒体经营和管理、媒体产品创新与营销等6门课程的教学创新及教材编著。市委宣传部为此资助了100万元。这6门课程均已形成了完善的课程和教材,有的已经正式出版。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闻学院的学生参加教学实习的需求,新闻学院在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的牵头协调下,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新报业集团、文广传媒集团以及新华社上海分社、中新社上海分社合作设立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学实习基地,拓展学生专业学习的第二课堂。参与基地建设的各新闻单位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按照实习课程化的要求,制订详细实习安排和考评方案,实行实习指导老师负责制,保证了教学实习的质量。2007年,解放集团专门组织“媒体进课堂”系列讲座,选派采编和经营管理骨干向学生介绍媒体实践经验和最新趋势。同时,新闻理论、采编业务、广播电视等相关课程邀请了大量经验丰富的专家,除不定期的讲座外,还承担了一些学分课程。
四、新院区基本建成,教学科研条件得到改善
在校部共建的推动下,新闻学院完成了新院区的建设,全院师生迁入改造好的教学、办公和图书楼,而新建的新闻学院培训中心和新闻学院-SMG演播中心也已竣工使用。
由精文投资有限公司、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投资建设的新闻学院新院区工程2007年8月全部竣工起用。其中,新闻学院培训中心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新闻学院-SMG演播中心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培训中心由精文公司和新闻学院合作成立酒店管理公司,试运营顺利,承担完成了多项重要活动。SMG东方购物栏目迁入演播中心制作节目和日常运营,600、400、260平米的大中小三个演播厅运转正常。从今年9月开始,该栏目在每晚20:00-23:00三个小时直播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每天10:00-14:00四个小时的直播。
2008年10月,新闻学院院务委员会召开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院务委员会。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仲伟担任主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超和新闻学院院长赵凯担任副主任。本次会议提出了校部共建第二期工作的设想:新闻学院要抓住教学改革、课程创新工程、教学实习三个环节,紧密结合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牢牢把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新闻院系的办学理念和课程体系,努力发展成为国内新闻传播院系的教育教学标杆。学院要建设全国新闻传播学示范实验中心和新闻陈列馆等,争取建成中国一流、世界领先的21世纪数字媒体时代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学院要建设一支由新闻宣传单位骨干组成的多层次兼职教授(教师)队伍,将“媒体进课堂”制度化、课程化,推进中青年教师挂职锻炼的制度化,加强与新闻单位的合作研究。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