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复旦大学历史系扎实推进教学实习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008-10-24收藏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已经日益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从2001年开始,复旦大学历史系每年利用暑假时间组织本科二年级学生赴山西、贵州、福建、重庆、湖南、河南、陕西等地考察实习,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客观”与“客观的历史”,以次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8年来已有310名本科生参与其中,累计行程32000多公里,先后四次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社会实践项目”。

  一、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教学实习长效机制

  作为一门人文基础学科,历史学不仅要训练学生认知史实和史料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史实和史料进行理解和诠释的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在认识历史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灵体验的敏感性。因此,将“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有效结合,是推动历史学教学深入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1、保证经费投入,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

  经费不足是基础学科开展教学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学校为历史系配套了教学实践专项资金,另一方面历史系每年从本科教学经费中划拨专款。2001年至今,本科生人均暑期教学实习经费由1000元增加到1600元,保证了二年级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平等而宝贵的机会。

  2、利用校友资源,创建实习合作基地

  校友是院系建设发展的宝贵资源。历史系积极联系各地校友,为教学实习提供线路和场地。2003年以来,“传统中国的现代命运”河南-陕西考察项目受到陕西、河南等多家文物博物馆单位的热情接待。通过校友牵线,历史系与西安碑林博物苑、咸阳乾陵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和汉阳陵博物馆等四家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设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师生因此得以进库房、看真品、见真迹,大大增强了实习效果。

  3、加强指导教师选配,为学生提供高水平指导

  指导教师在教学实习中起主导作用。每年实习前,历史系都会选派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研讨,帮助学生梳理研究脉络。实习中历史系改变了由导师或分管本科生教学的副系主任单独带队的方式,每年轮流选派一位资深教授与一位青年教师搭档指导学生,批阅评审实习报告。指导教师学术研究方向的多元化也有益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展开比较研究。例如,有学生把殷商与古罗马的宗教异同进行比较研究,有学生把唐都长安与近代的西安进行对比分析。这些做法不但拉进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的距离,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感情。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探索教学实习的内容与方法

  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在历史场景中的现场体验与感受,对书本知识进行分析、思考和吸收的教学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只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他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

  1、成立研究小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习准备阶段,历史系注重做好学生动员工作,并安排历史、文博、史地等相关专业教师举办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章清教授的“红军长征途中宣传策略”、姚大力教授的“宋元海上丝绸之路兴衰”、高蒙河教授的“到中原去看什么”,余新、邓志峰副教授的“唐代文化特点”和“陕豫文化现象”等,不仅为学生介绍了相关学术热点,还为学生指明了研究方向。历史系还根据学生学术兴趣点,按照城市或朝代等划分研究小组,推荐学生阅读《新唐书》、《旧唐书》、《陕西地理的沿革》、《中国六大古都》、《丰镐―长安―延安》等100余本专著的相关章节,并以研究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对学术前沿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2、把握五个环节,培养学生消化知识的能力

  实习过程中,历史系在“看”、“听”、“问”、“议”、“评”五个环节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学生首先对史迹进行现场查看,每个研究小组就自己的相关研究领域进行现场讲解。其他学生认真听取讲解,并提出问题。研究小组现场回答,不同小组间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指导老师进行点评,对课题的准备情况,研究小组的讲述和解答,现场遗落的细节等逐一分析,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3、注重经验总结,将实习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实习结束后,历史系要求每个学生对实习各环节进行回顾总结,形成报告。截至2008年9月,学生已累计完成了8册、150余万字的实习报告册。很多学生以此为基础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申请本科生学术资助项目或公开发表论文。目前历史系已有40人成功申请学校“?q政”学者、望道学者等项目,占全校人文学科项目的41.2%;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3人荣获全国史学新秀论文评比三等奖;10人在老师指导下撰写历史学通俗读物《人类的历程》,共计54余万字;12人独立翻译《图说世界史》,共计20余万字。

  从2006年开始,该项目面向学校“?q政”、“望道”学者学生和台湾清华大学暑期交流学生开放。迄今共有三批28名台湾同学参与其中。这些来自物理、化学、经济、管理等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实习,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更增强了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感。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