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复旦大学发挥四种作用狠抓本科教学“质量工程”

2008-09-19收藏

  近年来,复旦大学积极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狠抓“质量工程”,办好专业、建好师资、开好课程,力争为优秀的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

  一、发挥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学校积极将学科建设的成果,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等的建设,转化为专业教学资源。依托现有强势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学科创新平台等,布点特色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预防医学、生物科学、软件工程等9个项目获教育部建设支持。

  例如,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国家级教学名师陈思和教授,立足于建系八十余年的深厚学术底蕴,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带领中文系13位教授,组成中国语言文学专业骨干教学团队,创建了“原典精读系列课程”。这些课程覆盖汉语言文学的主要学科点: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等,既重体系也讲坡度,既有利于实施系统的专业教学,促进一级学科点的均衡发展,也有利于在更为宽泛的口径上发展和实施通识教育,促进学科交叉和跨学科人才培养。经过4年建设,2006年,陈思和教授领衔的“原典精读系列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也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又如,学校软件工程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借助计算机科学学科已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源,同时结合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产业技术优势,形成了系统软件、软件工程与企业信息化、数字媒体三个特色专业方向。在本科专业教学中,注重以大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大行业发展为导向,同时突出重点、凝炼特色。自2001年专业设立起,在全国高校160多个软件工程专业中,连续几年列评估第三名,被评为A++级。

  二、发挥教学名师的指导作用,培养优秀教学梯队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保证优质教学的关键。学校始终要求教授必须承担本科生课程,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全校几乎所有院系都明确要求,不论院士、博导、副教授、讲师,全部应走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许多院系坚持“拜师结对”和“阳光考评”的传统,即遴选身体健康、师德师风高尚、教学经验丰富、教书育人成绩突出的老教师或退休教师担任导师,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规范等方面的指导;授课教师接受全系学生的“阳光考评”,评教结果张贴在系办公楼中,在教师间形成热衷钻研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关注教学效果的良好风气。物理系年过七旬的王迅院士因年事偏高,感觉主讲一门课程力不从心,就主动给系里因出差等原因而缺课的老师代课,自称“代课教师”。他还旁听了11个班开设的全部《大学物理》课程,为每位老师拍摄录像,指导大家改进教学。

  学校化学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率先开设了《物理化学》课程,并承担了《谱学导论》试点。近二十年来,这两门课程的任课老师已经更换了多位,但是“精品课程”的品牌却始终保持。这得益于课程创立者范康年教授带队有方。由于基础课程容量大、课时多、跨度长,让青年教师备感压力,不敢轻易开讲;而“时间、精力用于教学是否会影响自身科研和晋升”的顾虑也让他们不愿开讲。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国教学名师范康年设计了“渐入佳境、推波助澜式”的培养方法:先从课程中选出一两章让青年教师讲授,自己旁听指导。这种“练兵”讲授内容少、用时少,青年教师都很乐意承担。待下一学期,再调整试讲章节,几个学期下来,便可基本涵盖课程内容。教学相长,许多青年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启发了创新思维、拓宽了研究视野,再鼓励他们独挑大梁也就顺理成章了。多年来,化学系教学名师代有人出,并涌现了多名长江特聘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市优秀教师。

  三、发挥通识教育的辐射作用,加大研讨型课程的开设力度

  近年来,学校通盘考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优化,不断加大研讨型课程的开设力度,让学生在思辨、争鸣、思想交锋的过程中拓展知识视野,锻炼思考能力,从问题中寻找课题,在实践中获取真知。

  研讨型课程实行2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之间的交流。课程还加大了对学生阅读材料的要求,精读文献与参考文献都有篇目数与页数的规定,同时为每个讨论班安排助教,指导讨论。本学期全校共有本科生研讨型课程75门。

  四、发挥“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的熏陶作用,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

  为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在“学生自主、院系牵头、学校统筹”的指导思想下,学校大力推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每个项目由一位教师指导1-4位学生,配套至少5000元课题经费,由学生团队独立完成。教务处牵头聘请专家、顾问,做好课题项目的立项、审批、中期检查、结题检查、评优以及经费管理、档案管理等工作。课题完全以学生为中心,项目研究体现创新思想,研究过程符合学术规范,同时鼓励团队合作,让学生在科研氛围浓厚的集体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今年13个院系获批课题80余个,资助总额在50万元以上,近300位学生参与其中。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学校1998年开始推行的“?q政学者”和“望道学者”计划一起被称为“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每年可吸收近500位,接近1/7的学生在本科期间有独立完成一项研究的经历。

(责任编辑 王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