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坚守本位深度出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深度实践“科学出版观”

2008-08-05收藏

  主动退出中小学教材教辅市场,甘愿放弃“摇钱树”;不片面追求出版数量与速度,耐心等待一部学术巨著的面世;不以码洋论英雄,只关注书籍的文化价值……多年来,复旦大学出版社秉承“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出版本位,坚持深度出版理念,推出了一批颇有长久生命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品牌产品,走出了一条“服务高校、服务社会齐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发展之路。

  一、坚守大学本位,在服务学校中服务社会

  复旦大学出版社认为,高校出版社的本位是服务教学科研,是成为学术发展的助推器,成为继教学科研之外,与实验室、图书馆并列的第三学术力量。基于此,出版社坚持以弘扬学术、传播优秀文化为己任,始终把为社会公众提供高品位图书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把文化建设和社会效益放在出版事业的第一位,在服务学校中服务社会,以自身实践证明服务大学和服务社会的一致性。

  实施“721”图书选题结构规划。自2000年开始,复旦大学出版社大力实施“721”图书选题结构规划(即大专院校教材占70%,学术专著占20%,社会读物占10%),主动放弃具有丰厚利润回报的中小学教材教辅图书等一些“短、平、快”项目,依托复旦大学学科优势和学术平台,全身心专注于高校教材和学术著作的出版。2005年,出版社推出的“原典精读系列”是一套集复旦大学中文系三代教师之力编成的原典精读教材,涵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理论、比较文学等7大学科的30种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不仅系统解说经典要义,并最大限度发掘当下意义和价值,体现出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学术心得。

  构建学术著作出版重镇。多年来,出版社每年都有重量级学术著作问世,成为国内公认的学术著作出版重镇之一,先后推出的《中国思想史》、《中国人口史》、《旧五代史新辑会证》等学术著作,在学术界、读书界和出版界反响颇大。2006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和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共同负责整理的“上海图书馆未刊古籍稿本丛书”入选《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共47种,346卷,成为又一个繁荣学术研究的大型学术出版项目。

  二、强化原创导向,强化“深度出版”理念

  复旦大学出版社长期坚持“深度出版”理念,强调出版者需对读者进行文化引导,满足读者对审美及崇高情感的深层渴望,为读者提供高品质、体现人文关怀的文化精神食粮。为此,出版社致力于中国当代学者原创性、独创性著作的出版,相继推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著作。

  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致力于继承和发扬人类思想和文化中的传统精髓,开拓和创新先进文化,为当代学术建设做贡献。例如,王运熙、黄霖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丛书,在解决古代文学的体系与框架问题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葛剑雄教授主编的原创性学术专著《中国人口史》(六卷本),实现了中国人口史研究的超越。陈尚君教授辑纂的《旧五代史新辑会证》,是《旧五代史》在明朝亡佚后数百年来首次完整重辑,为此后五代史研究提供了最完备的五代文献,并开创了正史注本的一种新范例。

  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在引进和吸收世界各国先进文化和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复旦大学出版社更注重发掘和传播中华文明,力求“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重视本民族文化的自主创新,推出众多原创性学术著作和精品教材,其中《中国学术名著提要》、《中国思想史》、《中国游侠史》等一批优秀图书远播海外。

  三、实施品牌战略,在创造社会效益中实现经济效益

  复旦大学出版社重视品牌战略对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坚信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品牌是企业获得长久生命力和市场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效益是出版社建立品牌,实现长远经济效益的根本保障。

  创建四大品牌。复旦大学出版社依托学校的思想成果、学术成果和杰出人才,专注出版周期长、集聚人类文明精华的高、专、精学术原创图书,缩小了出版范围,扩大了社会效益,并从中实现了可喜的经济效益。经过几年的精心创建,出版社形成了四大品牌局面:以“复旦”冠名的优秀原创性学术专著,以“现代”冠名的先进前沿性医学临床专著,以“复旦博学”冠名的原创性、高质量一流教材,以“复旦卓越”冠名的实践性、应用性优秀教材。

  打造品牌教材。“复旦博学”和“复旦卓越”是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两大优秀教材系列品牌。2001年,在建社20周年之际,复旦大学出版社选取复旦校训的开头两字“博学”,将复旦版优秀教材统一冠名为“复旦博学”,并在工商部门注册,开国内出版品牌注册之先河,被媒体誉为上海书业当年的“十件大事”之一。到目前为止,“复旦博学”涵盖高等教育一级学科的二十多个专业、数百种课程。2004年,复旦大学出版社针对高职高专教学,推出“复旦卓越”品牌,更强调实践性、应用性,着眼于培养出类拔萃的能力。如今,这两类品牌教材均成为市场畅销系列,100多种“复旦博学”教材年销售到达1万册以上,“复旦卓越?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更是创造了半年销售30万套的优秀成绩。

  四、推行科学管理,保障出版人才队伍建设

  复旦大学出版社强调科学管理是事业和谐发展的保障,坚持以学术为导向,鼓励个人发挥所长,奉献智慧,积极建设专业化的出版团队,凝聚形成高水平的作者队伍。

  关注员工个人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始终重视员工的在职教育和培养,设立了四种培养方案:一是出国交流学习;二是支持员工进行在职专业进修学习;三是轮岗锻炼,强化全局观念;四是鼓励员工参加各类学术和出版研讨活动。出版社倡导员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研究,成为各领域专家。多年来,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已成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一项优良传统,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中,复旦大学出版社员工共撰(编)写专著、译著、论文数百部(篇)。

  培养专业出版团队。高昂的出版热情、敏锐的市场意识、积极的工作态度是出版团队的根本,专业化管理、人才梯队建设是出版事业发展的关键。复旦大学出版社通过强化内部改革,提高出版管理水平,逐步培养起胜任业务要求、打开工作局面的四支专业队伍:一是专业素质良好,具有创新思维与开拓能力的编辑队伍;二是了解市场需求,善于把市场做大的图书营销队伍;三是懂得编辑与发行业务,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企业管理队伍;四是精通图书制作的设计印制队伍。复旦大学出版社特别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骨干力量的重点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特殊培养,为出版社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吸引优秀学术人才。复旦大学出版社提出的理念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专家的瞩目和认同,打造的品牌吸引了大批国内知名学府学科带头人的合作和加盟。除复旦学者外,李欧梵、王德威、李学勤、傅熹年、陈平原、荣新江等一批名家与出版社建立了紧密联系,不断扩大的作者队伍为出版社提供了出版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此外,出版社也十分注重挖掘和凝聚有潜力的学术新人,并给予重点扶植。

  近年来,复旦大学出版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连续多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我国良好出版社”称号;11种选题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名列上海高校出版社第一;106种选题入选教育部“十一五”国家重点选题规划,位居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第一;2006年销售码洋达到2.4亿,2007年达2.7亿,真正实现了效益双丰收。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