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复旦大学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保持较高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坚持服务与教育并举,积极探索并总结凝炼出 “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方位拓展、全面覆盖”的工作理念,合力推进复旦大学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全员参与,构建上下联动、师生协力的工作网络
1、院校两级联动互补。复旦大学于2002年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每年召开两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以加强对就业工作的指导、督察和协调。校和院系层面分别设有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和学生职业发展办公室,上下协同配合,对在校生的职业理念、职业规划的意识与能力进行教育与指导,对毕业生的择业活动进行指导。
2、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一是发挥教师的力量。院系辅导员、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是开展生涯发展教育和就业服务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为此,学校在辅导员培训中设有就业信息传递、就业心理调适、就业技巧指导等培训模块,使每个辅导员切实掌握就业辅导的技能;依托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等的人脉资源,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就业。二是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学校现有的前程协会、生涯发展联盟、朋辈发展联盟、毕业班联络人、就业中心助理团、《复旦生涯》编辑部等就业相关学生团队共计500余人,其成员涵盖本科、研究生所有年级和所有专业,通过发挥由点到面辐射效果,使生涯发展教育和就业服务工作覆盖到每一位学生。学校还鼓励高低年级间开展朋辈互助辅导。
3、邀请校友从旁协助。学校积极组织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08年已组织的2场校友企业招聘会共为学生提供20余个岗位;邀请知名校友担任“学生生涯导师”、举办讲座等,以校友亲身经历传授就业经验和技巧,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鼓励院系以知名系友座谈会等方式邀请校友返系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指导。学校还策划编撰《我的复旦生涯――百名复旦校友访谈录》,以身边的鲜活校友为典型加强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
二、全程渗透,生涯发展和择业观教育伴随学生成长始终
1、生涯发展教育。该校明确教育先行的就业工作思路,开设生涯指导课程,开通“职前教育网络学堂”(提供职业测评、职业导航、求职技巧视频授课、答疑咨询等服务),定期举办团体求职训练;举办《行业论坛》,使学生了解各种行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确立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努力提高职业能力。同时,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展不同程度的生涯发展教育。在新生中实施“大学导航计划”,开设《大学导航与人生规划》系列讲座,引导其规划大学生活和未来人生;在毕业生中开办“复旦生涯论坛”,引导其回顾复旦生涯,纵论人生理想。
2、择业观教育。该校以树立理想信念为核心,在毕业生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举办赴西部、基层就业学生座谈会,学校援藏干部报告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主题教育活动收效明显,近两年赴西部、基层就业人数明显上升,2006年为83人,2007年为123人;近年来报名参加上海市“三支一扶”计划的毕业生人数也节节攀升。
三、全方位拓展,努力开拓就业市场、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1、努力开拓就业市场,挖掘更多有效岗位。一是举办用人单位行业论坛,学校和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并以此为平台建立经常性的联系,第一时间掌握岗位需求信息。二是从“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辐射长三角”的思路出发,为毕业生与江、浙等各地政府搭建桥梁,如邀请浙江省人事厅领导来校介绍人事政策和工作环境,与有意向面向长三角就业的学生深入对话、定向推荐。三是建立实习基地。目前,学校已在浙江省安吉市人事局、上海外服公司、长宁区疾控中心、宝山区人民政府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大部分院系也结合专业情况,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
2、建设就业信息平台,拓宽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学校建立了就业信息网站,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在日月光华bbs站设立“求职招聘”目录,下设就业指导中心、公务员等专版,丰富信息发布和沟通交流的渠道。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指导学生自办就业指导报纸《复旦?生涯》,并开辟了资料室、招聘室、模拟室等就业工作场所。
3、加强调查研究,增强对实际工作的理论指导。一是坚持每年编写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白皮书》、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蓝皮书》和职业发展状况的《红皮书》,多年来积累下大量数据,为开展就业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二是围绕学生特点、就业市场反馈,及时开展专题调研,把握特点和规律,调整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历年来,该校开展了《复旦大学学生生涯发展状况及其分析对策》、《复旦大学各院系/专业学生生涯发展特点及规律》、《复旦大学特殊群体学生的生涯发展特点及措施探研》等研究。目前,学校正在推进《复旦大学学生生涯发展需求及生涯/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调研》、《复旦大学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调研》等课题研究。
4、设专项经费支持培训,提高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自2006年起,学校辟出专项经费开展培训。目前这支从学校(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到院系(职业发展办公室)再到辅导员的队伍中,大部分已参加过上海市职业咨询师中级培训,31人获得证书。
四、全面覆盖,关注高端就业群体、帮扶就业困难群体。
1、关注高端就业群体,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学校还提供面向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就业学生“增值型服务”。一是出台各项措施,吸引鼓励学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学校不仅在宣传、引导、奖励等方面加大力度,还完善了跟踪反馈机制,对其后续发展予以关心和帮助。二是实施“未来精英培训计划”,邀请重点行业、重点单位人员担任学生的培训导师,使学生提早接触行业文化、熟悉单位情况,为今后顺利在这些单位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三是开展行业培训,如今年首次举办了免费公务员培训,为有报考公务员意向的学生提供高水准的培训服务。
学校还鼓励大学生以创业的形式就业。专门成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的大学生科技创业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校内资源,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打造大学生创业园这个特色服务平台,并提供创业辅导顾问团咨询、创业辅导课程等特色服务,建立了评估体系,开展项目讨论会,加强对创业企业的管理和纵深服务。自2005年成为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首批受理点之一以来,复旦分基金已集中了一批优秀的创业大学生,200多个创业团队递交了创业项目,受理通过83个创业项目,已完成注册的创业企业65家。学校还向500多名学生提供了创业培训。
2、重点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不留盲点。每年排摸就业困难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学生的就业情况,建立“就业不顺利学生信息库”,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辅导。一方面通过辅导员谈心、集体座谈等方式了解就业意向及困难,并一对一地为其分析自身情况,找到症结所在,帮助其明确方向、调整定位,另一方面通过邮件、短信等方式为其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信息,并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且就业不顺利的“双困”学生,学校专门开辟“绿色服务通道”,由资深辅导老师为他们做全程咨询辅导,一方面缓解其心理压力,一方面优先推荐适合岗位,全力帮助其顺利就业。目前对2008届毕业生中自述就业有困难的240余名学生开展了个性化辅导和重点推荐。目前,其中的180余名学生已签订就业协议。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