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战略举措。实施国际化战略,可以通过吸收和运用世界性资源来迅速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复旦大学充分利用声誉优势和地缘优势,及时把握百年校庆后开放交流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拓展交流渠道,精简管理程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
交流渠道的畅通是学校国际化办学的一个先决条件。复旦大学与国(境)外很多优秀高校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001年以来学校每年公派出境交流学习的学生人数都以10%的速度增长。2006年初,学校提出促进学生出国出境交流的新方针:在交流渠道上,外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院以及各院系通力合作,全方位拓展与国(境)外高校之间的各类交换学生项目,努力将自己的学生送出去,将国外优秀学生请进来;在经费上,实行“学校出一点,学院出一点,学生个人出一点”的分担机制,一方面在洽谈项目时尽可能通过互免学费等方式减少学生在外支出,另一方面则多渠道争取资助,设立“‘盛大’学生交流奖学金”等专项基金;在管理上,尽可能注重个性,精简环节,使交流方式更灵活、学习计划更个性、互认学分等手续更简便。目前,学校已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伯明翰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荷兰格洛宁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73所海外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2007年复旦大学出国出境交流的学生达到1278人次,较2004年637人翻了一翻;其中长期交流学生502人,同比2006年322名增长了55.9%。同年,接受海外友好交流学生881人,接近2004年294人的三倍;其中长期交流学生596人,同比2006年306人增长了94.8%。
二、推进双语教学,建设全英文课程,努力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
国际课程情况是显示学校国际化办学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学校鼓励院系和教师与国外大学合作,引进海外合作高校的资金、经验和力量,开设双语课程和全英语课程,力求及时跟踪世界学术前沿,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及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复旦大学自2004年起对双语教学课程给予资助,至2007年累计资助22个院系开设366门次双语教学课程,总资助金额110 余万元。随着双语课程规模的扩大,2007年学校又启动了双语课程立项项目,进一步规范扶持工作,对立项课程以学期为单位按门次定额资助。
2005年以来,学校将发展全英语教学的国际课程项目纳入“985 工程”二期,截至2007年底,已给予180万元的经费支持。近年来,学校开设了“中国政治与外交”、“中国经济”、“全球传媒”、IMBA 等8个全英语教学硕士项目供复旦中外研究生修读。2007年入学的206名海外硕士生中,66名为全英语教学项目学生,占32%。全英语课程也同时进入本科生课堂,目前已有40门次国际合作项目的全英语课程向本科生开放,各院系还有一批基础课、专业课以全英文形式授课;全英语教学的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也将于2008年秋季开始招生。此外,为满足非英语语种的交流需要,学校还采取措施开设各种外语课程,目前学校设有德语、日语、法语、朝鲜语、俄语、瑞典语等语种课程。
除长期项目外,学校外事处还为校际交流学生组织了英语教学的“中国经济与金融”、“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等短期国际课程;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社会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等都开设了英语教学的学分课程和短期进修课程。据统计,2008年春季,已有135名海外知名大学学生报名前来复旦修读此类课程,这也给复旦派出校际交流生拓展了项目和名额。
三、引进海外人才,促进学术交流,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优秀的教学团队是国际化课程的基本支撑。复旦大学注重优秀海外人才的引进,更注重本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培养,通过多种渠道提升教师外语教学和交流能力,保证双语和全外文课程高质量地展开。
1999-2007年,复旦大学(包括附属医院)从海外引进人才257人,占引进人才总数的63.3%。海外引进人才大大推进了复旦师资队伍的国际化、高层次建设,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
对于学校教师,学校制定了教师海外学习进修计划,支持和鼓励教师参与国际交流。2007年又启动了青年教师长期带薪公派出国计划,每年公派100名左右青年教师前往世界知名大学进行深造,主要面向新进校第2至第6年的青年教师和青年骨干管理人员。目前,复旦约有1254人曾赴海外进行过半年以上学术访问、进修等,占教师比例的55.2%。学校将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实现60%以上青年教师均有9个月以上出国深造经历。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