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复旦大学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把校园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把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依托突出的学科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寓教于行、辐射人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9月,在第四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上,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共同授予复旦大学“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
——凝聚共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制度建设。复旦大学将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作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使命、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加以认识,以“凝共识、建机制、树品牌”为理念切实推行生态文明教育工作。首先,共商共管,做到“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全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由学校领导牵头,各相关职能部处和各二级单位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共商共管,形成“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良好格局以及“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时,把生态教育的成果作为衡量思想政治工作和文明创建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立了相应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工作流程和考核制度。其次,整体布局,生态文明教育写入“十二五”规划。在制定“十二五”整体规划和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时,调研本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并进一步在规划中指明发展方向,即在加强环境生态方面的教学研究力度、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生环保意识和引导学生生态文明观、学生自我教育以及社会环保公益实践等方面下功夫,形成了在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上“人人都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共识。第三,网格分布,以一批品牌项目构建生态文明教育长效机制。学校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应突出重点、长期建设,陆续创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校内品牌项目以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性。学校利用校文化建设基金建设了一批生态文明教育项目,如实验动物部的实验动物纪念碑;要求“复旦-丁铎尔中心”、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研究机构经常性开放实验室,“开门办活动”吸引了学生参与;校团委和社政学院等院系创建了校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暨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分布在五角场、曲阳、共和等10个社区,并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夏西吉县等地创建了10个治沙、治污、造绿基地。
——以研促教,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全校教育教学整体工作。学校充分发挥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两大学科优势,整合校内优质资源,以科学研究促教育,以课堂讲授促学习,不断提升学生在生态文明方面的认知能力和科研水平。一是依托优势学科,建设环境生态领域的科研重镇。学校依托优势学科,成立了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旦—丁铎尔中心”、复旦大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所等一批科研机构。学校借助这些科研平台,不仅承担了90余项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生态相关领域课题,课题经费近5000万元,而且培养了一批从事生态问题研究的后备人才,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这些领域的社会影响力。例如,由学生组成的复旦思源创业组在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承办的“大学生公益环保大赛”中,以《城市绿色发展新空间——水培浮床技术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应用》为主题入围决赛并荣获大赛二等奖;学校参与的“人工培育长江鲈鱼”、“解决太湖蓝藻问题”等生态和环境科研与技术利用,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相关成果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各大媒体报道。二是深挖教学资源,“生命环境与生命关怀”核心课程广受欢迎。自2005年全面实施本科生通识教育起,学校就十分重视生态文明方面的课程建设。在复旦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六大模块中专设有“生命环境与生命关怀”模块。该模块整合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伦理、经济、历史地理、公共卫生等学科资源,共开设了30门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课程。三是加大扶持力度,本科生开展生态领域研究热情高涨。在推行“本科生研究资助计划”的过程中,鼓励本科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科研实践。目前,已资助与生态文明相关项目36项,参加学生近80余人,相关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同时,为便于学生开展相关研究,面向全校开放博物馆、生物标本陈列室等富有特色的生态、科普教育和宣传场馆。校图书馆馆藏2007年以后出版的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中文图书千余种,据图书馆OPAC系统显示,2008年8月以来读者检索此类图书累计达6725次。此外,复旦的环保生态类学生社团成为全校最活跃的学生团体之一,其中生命学社还荣获了上海市五星级社团称号。
——寓教于行,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内涵。学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坚持做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生态文明主题教育与校园环境育人相辅相成,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第一,把握发展机遇,在新校区建设中体现绿色环保理念。在建设江湾新校区时,重视其所处上海新江湾城湿地的地理特点,秉承“自然与生态”规划理念,打造大面积绿化环境为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出“绿地植物景观、河道水系湖岸、人行步道景观和人文景观与园林小品”系列生态景观系统。第二,开展主题教育,校园生态文明主题活动常办常新。校园活动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以“三贴近”原则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内外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增强学生生态意识,巩固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果。每年,举行废旧电池回收活动、植树节主题活动、环保我“袋”走——手绘环保袋、环保节植物义卖、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等活动蓬勃开展。2011年5月,复旦大学低碳公益站正式运行,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环保活动、低碳文明宣传、回收废纸等工作,在校园中营造人人关心生态、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第三,发挥环境育人功能,“绿色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学校邯郸路校区拥有百年历史,人文底蕴丰厚,环境布局雅致,学校时时处处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倡导“绿色校园”建设。例如,校领导带头使用双面打印纸和多次信封;在校内重要楼宇的电梯内安设友情提示,鼓励师生“以步梯代替电梯“;学校正大体育馆因采用多项环保建筑技术,荣获上海市建筑最高奖“白玉兰奖”;规划中的生命科学学院楼等采用“中水回流”等技术,即将动工的环境科学楼是一幢多功能生态型建筑,选用绿色建材,具有节能、中水回用、生态厕所、废物分类回收等多项生态技术,将成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活教材”。第四,延展生态育人宽度,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每年由学生组织的生态环保类社会实践项目数10个,直接参与超过200人次。学生针对生态环境的变迁和污染治理情况开展调研,如《关于三峡工程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研究》、《建国以来崇明岛的土地开发与生态变迁》、《湘江水污染情况调查》、《溱湖湿地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现状调查”》等项目先后获校级、市级奖项,为地区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决策参考。此外,学校研究生成立的博士生讲师团走入社区、部队、学校,举办多场生态文明类主题讲座。仅2011年上半年,已开展了《人类与太阳能》、《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等3场讲座。这些讲座不仅增长了社区居民的
生态文明知识,也从实际操作的角度为居民和中小学生提供了日常环保的行为建议,切实有效。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