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师风师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济大学从 2008年5月到12月,开展了2008“感动同济”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力求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活动通过创新形式、形成机制,在校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引导广大师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同济精神、增强社会责任,自觉把实现人生价值融入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活动的举办,也丰富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有力推进了和谐校园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在党政班子重视下形成科学的组织评选方案。由于活动历时7个月,时间跨度长,参与面广,活动影响大,为此学校党政班子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全校动员,把活动作为营造健康积极校园文化的重要抓手,确定由同济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校党委宣传部、工会、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校友会承办,传播与艺术学院协办;并由主管党委副书记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成立了活动组委会和执委会。活动分为宣传发动、人物推荐、事迹展示、投票评选、颁奖典礼等五个阶段,在教师、职工、退休教工、学生、校友等五个群体中,采用自荐、他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感动同济”候选人,采用网上投票和评委投票兼顾的方式确定最终人选。有关部门、院系各司其职、配合协作,扎实推进活动筹备工作事宜。
――大力宣传发动,在广泛参与中营造自发的见贤思齐氛围。经过层层酝酿推荐评选,2008年10月,活动组委会根据推荐人物事迹介绍,确定了20名正式候选人,并对候选人的事迹进行了广泛宣传。《同济大学生报》制作活动专刊,向师生发放专刊5000份,全面介绍候选人的事迹;组委会还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台、电子屏、BBS、海报、横幅等载体,吸引师生关注并参与此次活动。校园网上开通活动专题网站,展示候选人事迹,进行人物评选网络投票。评选结束后,《同济报》制作专版,从入选人物的社会贡献、感人事迹等角度,进行深入报道。整个活动筹备过程中,广泛动员学校相关院系,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各个环节均由大量师生独立策划和组织。传播与艺术学院师生独立完成了20位候选人视频素材的拍摄和颁奖晚会的视频制作,人文学院师生撰写了视频脚本和颁奖词,音乐系师生筹备了颁奖晚会节目等。学生会、团委和学生社团以及大批学生志愿者参与活动策划,他们不辞辛劳、倾情投入,在活动筹备、人物专访、材料撰写等过程中,受到了一次次心灵的震撼和教育,使活动组织本身就成为了一组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
――掀起活动高潮,在颁奖典礼上接受心灵洗礼。12月18日晚,2008“感动同济”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我校大礼堂举行。晚会以“2008,是谁拨动了你的心弦”为主题,典礼由上海SMG新闻中心主持人、同济大学青年教师和传播与艺术学院学生联袂主持。最终当选的2008“感动同济”十大人物和十位提名奖的人物,分别代表了教师、职工、退休教职工、学生、校友等群体。他们有的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记回报,无私付出;有的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小事做到极致;有的勤奋学习,勇于创新,不断刷新科技竞赛的全国记录;有的长期坚持献血,心系他人……这些发生在师生身边的感人故事,感动影响着每一个同济校园中的师生。获奖的师生在获奖致辞中纷纷表示,不是他们感动了同济,而是他们被同济感动,被以“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同济精神和同济人始终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为社会服务的无私精神所感动。颁奖典礼上,能容纳3000名观众的大礼堂座无虚席,感人肺腑的人物介绍视频、精彩睿智的现场采访交流、热情洋溢的颁奖词宣读、激动人心的颁奖时刻,带给现场观众一次又一次心灵的震撼。正如一位研究生在活动结束后写到:“举办这样的活动、看这样的晚会,让我感受到了一所百年名校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底蕴,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同济二字的含义――那就是学好过硬的本领,永远与祖国人民同舟共济……”晚会的成功举办,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上海教育电视台以“2008感动同济十大人物揭晓,社会责任成为关键词”为标题,对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上海日报(海外版)、青年报等媒体,从活动网络投票、候选人事迹等不同角度,对活动进行了报道。
――充分利用成果,把人物事迹作为生动的思政教育素材。2008“感动同济”十大人物及10位提名奖获得者感人肺腑的经历,至情至真的情感,深深地震撼了全校师生。其中抗震救灾的模范代表吕西林教授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顾余震不断,第一时间走进223幢地震危房,冒着生命危险为灾区居民寻找安全的家园;吴志强教授25年前与世博结缘,一直怀着参与中国举办世博会的梦想,作为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园区的总规划师,他组织国内专家,将整个世博园区规划成为美好的未来“和谐城市”范本;医学院青年教师施向挺,是上海市红十字会最年轻的遗体接收员,7年来为了医学事业,24小时随叫随到,课前准备标本,课后制作模型,任劳任怨,不辞辛苦;职工代表姜锡祥老师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冬腊月,34年中用手中的镜头和256000余张精彩照片,记录了同济改革发展三十年发展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后勤集团的厨师马健,在“援摩之行”的两年中,细心照料每一个人的生活,使本应授予医疗人员的“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历史上第一次评给了来自同济的厨师;退休教工代表王平老师以86岁高龄仍然拄着双拐为学生上党课,退休以来获得了叠加起来一米多厚的获奖证书、发表了几十篇文章,被学生亲切称为永不退休的党课教师;学生代表降建新作为一名抗震救灾自愿者,他选择推迟研究生学业,不求干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想尽心尽力,为灾区群众贡献力量;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杨永康,在校期间累计献血22次,相当于3个成人的血量,他持之以恒地选择献出自己宝贵的血液,救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给社会带来了爱心和希望;奥运会志愿服务队每天持续工作8小时以上,工作繁忙时每天只睡4小时,每天站立6小时,她们每天重复着一些琐碎却重要的工作,用热情微笑的服务感动世界,用友善真挚的笑容温暖奥运;校友代表四川校友会,多次组织校友到抗战期间同济办学的第二故乡四川李庄,捐资助学、铺桥修路,让同济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在“5•12”汶川大地震,四川校友会在危难关头迅速凝聚力量,把以校友会名义募集的资金和物资不断送到了最需要的各个地方。颁奖典礼结束后,学校不同群体,相关单位进行了认真总结,开展了向本系统“感动同济”人物学习的系列活动。学校也正在对20名“感动同济”人物的事迹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将作为形势教育、入党积极分子教育、新生入学教育以及党团活动等的教育材料,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2008“感动同济”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了主旋律,突出了高品位,为建设和谐校园营造了发现感动、传递感动、创造感动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