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同济大学切实做好“推优入党”工作

2011-06-21 来源:同济大学收藏

“推优入党”工作是保持党、团组织紧密联系的重要政治设计,也是保证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重大战略部署。多年来,同济大学高度重视“推优入党”工作,将其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紧密结合,力求通过“推优入党”工作,更好地引领广大团员青年成长成才。在具体工作中,学校依托校团委和各级基层党组织,坚持“三段三级三结合”的工作方针和“三抓三重三强化”的工作方法,努力形成选优、育优、推优三段推进的工作模式,构建校、院、班三级联动的工作体系,推动理论学习与素质锻炼、个人发展与社会服务、选拔培养与择优推荐的三项结合,力求打造团组织“推优入党”工作新格局。

——创新选优载体,广泛凝聚青年。“选优”位于“推优入党”工作的最前端,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学校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行为特点与成长规律,搭建了以“同济青年社会发展研习院”为主体、“百优工程”和“新生团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选优平台,分阶段、分层次选拔优秀团员青年。一是抓源头,面向新生群体加强前端选拔。大学一年级是新同学融入大学生活的关键时期,也是团组织选拔优秀青年的重要时间点。学校面向大一学生开办了“新生团校”,让新同学在第一时间了解党、认识党。新生团校既注重普及党的理论知识,又注重提高新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新同学快速融入大学生活,建立起对党、团组织的朴素情感。在新生团校中接受教育的学员,有90%在一年级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二是抓覆盖,面向对象群体加强过程选拔。对于优秀青年的选拔,学校既注重早期介入,又注重全员覆盖,让每一名大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党、团组织的关心,从而更加关注党、向往党。学校建立了面向全体同学的“同济青年社会发展研习院”,为团员青年提供一个学习提高、实践发展的大学校,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优秀青年在研习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展示才华、脱颖而出,及早纳入党组织的发展视野。三是抓骨干,面向优生群体加强骨干选拔。优生骨干是“选优”的重点对象,也是“选优”的主要目标。面向发展潜质突出的优秀青年,学校依托“百优工程”,选拔青年骨干进行重点培养,教育他们热爱党、追随党。“百优工程”选拔了优秀青年,打造了示范群体,毕业学员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党组织输送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创新育优内容,全面培养青年。学校将“选优”作为团组织为青年亮起的一盏明灯,将“育优”作为团组织为青年在追求发展目标的道路上竖起的一架梯子。作为“推优入党”工作的核心内容,学校构建了“学习+实践+导航”的三位一体育优平台,既提高理论水平,又培养实践能力,更发挥榜样力量引领青年成长。一是重理论,构建模块式学习培训体系。学校充分注重理论学习的体系建设,遵循思想主张在青年中的传播规律,搭建了模块式课程体系。通过研究党史国情、聆听发展报告、选读经典书籍等方式,真正让团员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加深对党情国情和世情的了解。大学生们组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和谐社会理论研究会等学生社团,在学校的资助下完成了300余项理论研究课题,通过学习研究树立了正确看问题的角度、视野和方法,进一步坚定了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二是重实践,构建服务式实践锻炼网络。优秀青年的培养,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注重实践锻炼,引领团员青年在社会服务中成长成才。在上海世博会的申办和举办期间,学校各级团组织带领青年团员全方位参与世博工作,先后有上千名青年师生参与了世博园区上百项重大设计、建设和管理任务,近6千名青年学子成为光荣的志愿者。呕心沥血献出宝贵生命的青年设计师麦强、代表200万“小白菜”献言大会堂的志愿者白一帆等多名优秀青年,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三是重结对,构建导航式引领提升平台。青年的成长,离不开榜样的带动。学校立足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构建了“导师-同伴-老同志”立体结对机制,形成了“导师带、同伴帮、老同志关心”的全员导航模式,引领青年成才。成长岁月,优秀导师现身说法、以身立教;求学历程,高年级学长真诚帮助、倾力支持;迷茫时刻,关工委老同志解惑答疑、悉心指导……每年500对的导航式引领,不仅深入了青年的生活,更深入了青年的心。

——创新推优机制,着力举荐青年。作为“推优入党”工作的最后一环,学校高度重视“推优”的严肃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先后出台了多项制度文件,努力构建校、院、班共同参与的三级强化推优平台,精心设计“推”的制度程序和“优”的考核标准,严把“入口关”。一是强化评议,建立完善立体的基层评议制度。“推优”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对推优对象充分了解和考察的基础上。团员青年学习生活的基层单位,既是共青团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又是“推优”工作的主阵地。学校依托班级、社团、社区等951个基层团支部,组成了多重覆盖的立体评议网络,充分利用支部评议、网上评议、社区评议等手段,充分开展民主测评,力求全面反映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现实表现。通过基层评议,“推优”工作变得更加客观公正,优秀团员青年的群众公信度也得到了提高。二是强化考核,建立规范公平的院系考核体系。“推优”的规范性,不仅体现在评议过程,还要体现在考核标准。在“推优”过程中,学校坚持“两手抓”,既注重对基层评议的指导,又注重对评议结果的考核。各院系结合自身特色,从评议内容、评议过程、评议手段等多方面综合制定考核标准,对基层支部的评议工作进行全方位考量,力求进一步提高“推优”的科学化水平。在考核制度的推动下,基层支部的评议结果更加公平公正,团员青年对党、团组织的认同感显著提升。三是强化监督,建立公开透明的校级监督机制。加强学校层面的监督指导,是“推优”工作深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学校通过公开答辩、网络公示、视频展示等形式,不仅加强了对院系和基层团组织推优工作的督促和指导,而且也提高了“推优”工作的透明度。其间涌现的生动事例和模范典型,更是影响、带动了全校广大团员青年把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人生的无悔追求。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