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同济大学 “绿色校园”建设成效明显

2011-11-22 来源:同济大学收藏

  同济大学提出“创建节约型校园”行动计划,并逐步发展成为集科技、管理、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建设绿色校园的路径,营造了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使师生成为节约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坚定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科技层面,学校先后建成了学生集中浴室的太阳热能利用系统、电蓄热锅炉、中水处理和回用系统、洗浴废水热回收利用系统、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等;落实节能节水措施,校园灌溉用水实现100%非自来水源;新建建筑超越本地区现行节能标准,实现建筑节能65%以上性能设计;改建工程及历史保护建筑采用了利用可再生浅表层热(冷)能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利用地道风道的新风预冷(热)空调通风系统、舒适节能的辐射式空调末端系统;结合大空间特点,采用置换空调通风、中庭复合通风系统等。这些建筑节能综合集成技术为校园设施的节能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果。学校还针对建筑节能、清洁能源、环境保护、可替代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这些研究和成果,对绿色校园建设是很好的引领,同时,绿色校园的建设,对学科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校内湿地的建设,就是相关研究人员在中心城市建设湿地的探索平台。此外,节能项目的建设,也吸引了一批国内外机构和企业的加盟,西门子、拜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宝钢集团以及国内外著名的慈善机构等,先后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绿色校园的具体建设中来。

  ——在管理方面,学校成立了校节能管理委员会,设立了校能源管理办公室,制定并颁布了《同济大学关于水电定额分配及收费管理办法》、《同济大学电力及供水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办法,使学校的节能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基层单位纷纷推出配套举措,落实行动计划。学校还发起成立了“校园节能督察队”,融日常督察与自我教育于一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全员参与创建绿色校园战略行动的格局。学校还建立了校园设施节能监管平台,重点加强了对学生用电、用水的节约管理。学生宿舍、集中浴室装上了智能IC卡,实行了水电缴费校园一卡通,综合效应显现,节电率和节水率分别高达40%和30%以上。特别是集中浴室在节水的同时,浴室接纳量也得到提升,原来每天只能接纳1700人次的一个浴室,现在接纳量超过4000人次,整整提高了1.5倍,有效节约了资源和资金。

  ——在宣传教育方面,学校通过媒体、网络、展览、报告会、组织生活、主题班会、征文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进行系列教育,陆续推出了“节水节电周”、“节粮周”、“绿色环保周”等主题活动,增强师生的节约意识,提高师生的节约责任感,使师生们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增强节水观念。学校同时还组建了专家讲师团,面向校内校外举办各类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科技讲座,普及节能科技,服务于社会。此外,学校在节能项目建设过程中,将所有节能设施均建设成开放式,方便师生们观摩,形成直观的认识。此外,学校还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通过国际交流受教育的机会。2008年同济学生受邀加盟国际大学校园可持续发展联盟(ISCN)并作主题报告,当年全球能源论坛将同济大学经验被作为中国节能减排典型案例,并被国际权威杂志《自然》专题报道。2009年12月,同济学生在哥本哈根“可持续校园”论坛介绍同济经验。2010年由同济大学与ISCN、卢森堡大学联手在上海世博会场共同举办全球可持续校园论坛。2010年同济学生受邀参加西班牙太阳能屋比赛,这是中国高校第一次参加该项赛事。2010年11月,5名同济学生在墨西哥坎昆参加新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等。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