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把就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融入到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中,构建“志存高远”的就业文化,在良好的就业文化氛围中毕业生积极投身到国家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到基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在2009届毕业生中已有近千名毕业生到学校引导就业单位就业,超过签约人数的1/3,引导单位就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30%。
就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实现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一是将新生生涯教育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中。在入学教育中通过发放《新生职业生涯指南册》和“新生职业导航训练营”等活动将专业学习、生涯规划、就业指导3个方面有机结合,帮助新生认识自我,引导他们根据自己条件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大学生涯,正确定位人生目标,确立成为社会各界引领人才的职业理想。二是在专业教学的专业导论中引导学生热爱专业,了解行业,踊跃到引导单位就业。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导师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指导和推荐帮助作用,把就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宣传本行业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大力宣传行业杰出人才成长成才业绩,激发学生热爱专业和行业,树立长远职业理想,增强投身本专业本行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三是专业实习实践教育中渗透就业教育。安排学生到就业引导单位实习,开展社会实践,完成毕业设计,使学生亲身感受国家重要行业关键领域的职业发展优势和机遇。同时在实践环节中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的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为将来选择重要行业关键领域的基层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机械与动力学院核电专业把在专业教学、实习实践安排在核电行业,取得明显成效。连续多年该专业70%以上的毕业生都选择到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等核电建设一线和相关重点单位去工作。
就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发布《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引导目录》,引导学生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引导学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到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到西部地区就业和发展。二是在职业生涯辅导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全程化的生涯教育,使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就业指导选修课和讲座中,有意识、成系统地讲授就业教育内容,使课堂成为学生就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三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生涯教育全过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涯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服务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积极宣传各地选调生招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在全校形成“到基层任职光荣”、“到基层大有可为”的良好导向。踊跃报名参加上海市2009年 “到村任职”和“三支一扶”工作的毕业生不仅数量上翻番,而且质量比2008年有明显提高,许多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学金获得者和学校优秀学生干部报名参加。
就业教育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实现交大特色就业文化的形成。一是学校通过出台《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对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奖励办法》等文件,形成交大特色的就业引导制度文化,引导学生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积极到国家重要行业、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单位就业和发展。2008年我校有14名“到村任职”和“三支一扶”的毕业生获基层就业奖励1000元至3000元。2009年3月学校对到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发放了10.8万元。二是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学生中深入开展以“祖国强盛,我的责任”为主题的毕业生就业教育活动,通过“远航教育”、“就业思想教育月”等活动,倡导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唱响到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三是通过毕业典礼充分发挥典礼仪式的育人作用,借助毕业生纪念册、毕业生礼物、宣传展板等文化载体,加强就业思想教育。通过毕业生典型事迹和重点单位校友结合个人与国家发展需要的成长发展轨迹,在校园中营造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就业氛围。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