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上海交通大学创新管理理念科技工作成果突显

2009-03-17收藏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育大人才、接大项目、创大成果”的科技方针指引下,通过实施“积极培养大人才、打造一流团队;组织承接大项目,产生重大成果;科学管理大科研,提升服务水平”的措施,在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10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排名居全国高校并列第一。

  1、积极培养大人才,打造一流团队。第一、依托重大项目、重点学科和创新基地,培养和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和重大科研项目的学术带头人、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863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的负责人。2008年度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国家奖的第一完成人中,院士有1人,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3人。第二、有效发挥“985”科技创新平台的导向作用,重点培育了一批创新团队,例如,2008年获国家奖项目“抗生素代谢工程的基础研究”及“小型化高性能微波无源元件与天线”所在的大团队均获得国家创新群体。

  2、组织承接大项目,产生重大成果。第一、针对科研项目结构不合理、大项目少的情况,学校积极引导教师从事高水平科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增强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的敏锐性,有组织地把学校的科技创新力量汇聚到国家重大科技战略方向上来,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世界科技前沿,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新材料、新能源、航天航空、先进制造等重大战略领域建立了研究机构,并有组织地从事高水平科研,近年来学校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显著增强:2007年学校承担重大、重点项目的到帐经费达到9448万,年均增长率为30.16%;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重大、重点项目的到帐经费达到2289万,年均增长率为82.36%;承担上海市重大、重点项目的到帐经费达到22074万,年均增长率为49.97%。第二、学校还积极鼓励大项目产生重大成果,并加强了对大项目的中期验收和评估,强化了成果完成质量,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大为加强,一大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仅2005-2008年学校就获得省部级一等奖69项,这些大成果从源头上为国家奖的组织申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2008年获国家奖项目“高效、抗干扰无线宽带图传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部分研究内容曾获得上海市“引逼工程”5000万元经费的支持。

  3、科学管理大科研,提升服务水平。第一、针对高水平大学普遍存在科研力量分散,难形成合力,组织规模化研究困难等问题,学校从管理体制机制上进行了改革。2005年学校成立了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将科研管理从以往的服务型向组织型、策划型转变,学校引入市场机制的项目科研模式,将以项目为导向集聚的科研力量,聚焦在那些国家重大建设工程急需的技术和装备,并且能在核心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从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初步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的大科研管理体系,增强了学校在瞄准重大科研方向、汇聚创新团队和有效组织统筹资源配置的能力。第二、学校非常注重对项目的过程管理和服务,对要申报国家奖项的大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在前期组织力量到各学院进行调研,提前布局国家奖申报工作,及时了解当年及今后三、五年拟申报国家奖项目情况,并将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动态及时通知到申报人。高度重视网评前材料的审核工作,尤其对发现、发明及创新点的审核,做到客观、准确。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协助项目组按照报奖的要求提前做好材料的准备,并就论文查新、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积极组织项目的预答辩工作,邀请校内专家对项目进行综合评议,从技术上严格把关,确保项目的关键内容无懈可击,提升了项目的竞争力。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