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联合会三个“立足”,提升学生自我教育成效

2010-02-02收藏

  2006年9月,原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联合会合并成立了国内高校首个“大学联”模式的学生联合会。组织模式更科学、资源更集中、管理更有效的大学联,在思想引领、文化建设、公益实践、权益维护、建言献策、学习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

  一、弘扬主流旋律,立足青年需求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上海交大学联在广大学生中积极弘扬先进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一是以“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情怀传承大学精神。校学联以重大事件、特殊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创新、内涵深刻的爱国、爱校、感恩、责任的教育活动。在学联的倡导下,交大校庆“校园开放日”活动、校庆日主题游园会、国庆升旗仪式和主题集会、“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精品项目已经成为交大校园文化的品牌。二是以“求实,求真,自由,创新”的信念营造学术氛围。学联整合原研究生会、学生会学术中心以及学术类社团资源,开创“交锋论坛”、“博士开讲”等学术交流平台,创办校内学生学术期刊《交大研究生学报》,组织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思源计划”项目,得到了广大研究生和教授、专家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在校内掀起学术创新的热潮。三是以“感恩、责任、激情、梦想”的理想主义引领校园文化。学联重视弘扬一流的校园文化,创造一流的人文氛围。通过整合社团资源,搭建平台,引导广大学生开展公益实践、志愿服务、学术科创、素质拓展等活动。包括“名师讲坛”、“交大人节”、“菁菁学术科技节”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丰富了青年学子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品质。

  二、构建有效平台,立足自我管理参与学校建设发展

  上海交大学联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各方资源,积极探索推动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以学代表任期制为抓手,扎实推进校园学生听证会制度。2009年,交大第二十六次学生代表大会通过了“学生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成立学代会常委会,在校级层面搭建事务协调、信息沟通平台,扎实推动“涉及全体学生权益的重大事件召开校园学生听证会”制度,09年组织了四场校园学生听证会,为学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引导大学生进行有序政治参与和理性诉求表达。二是增强自主管理能力,保持学联工作独立性和有效性。校学联紧密结合学生需求和学校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引入社会化合作平台开展工作,发起组织十二所高校学子为世博献礼活动,倡导并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社团发展基金”等一系列工作,体现出学联在社会动员方面的独特优势。

  三、营造良好氛围,立足素质提升培养复合创新人才

  上海交大学联注重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与培养,以“感恩、责任、激情、梦想”为主线,以系统化、多样化的培养思路和模式,培养优秀人才。一是坚持党建带团建,探索学生骨干培养机制。交大学联于2005年成立团工委,在此基础上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工作思路,以学联及学院学生会主席、研究生会主席中的学生党员为骨干成立党小组,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骨干培养工作;聚集学生干部进行有方向的专业和系统引导,并营造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祖国发展、关注社会热点的氛围,对于人才培养、团学组织力量补充、优秀青年群体凝聚力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坚持典型塑造,营造自我激励氛围,建设学习创新型组织。校学联在组织开展工作过程中,注重挖掘先进典型,发挥对广大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涌现出了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志愿服务西藏的优秀西部志愿者、曾任校学联执行主席方曦同学等优秀学生干部,带动了一大批学联人立志报效祖国。三是重视培训和实践,校学联在学生骨干培养的长效机制建设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除在日常工作和各项大型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机会外,在教学周期间还定期开展“软实力”培训,从理论知识、工作能力、实践服务三位一体地增强学联人整体水平。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