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多少年来,雷锋精神就像是一缕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也拂暖了许多人的心田。而上海交通大学的莘莘学子们不仅将雷锋精神牢记于心,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服务春运,冬日阳光十年依旧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运是否顺利几乎牵动着祖国每一方土地上的游子。为了服务春运,有这样一群交大志愿者,放弃寒假休息时间,在上海火车站南广场构筑一道火红的风景线。自2000年起,每年春运期间,上海交通大学春运志愿者服务队都会与上海火车站合作开展志愿者服务。十年来,由各学院的同学组成的上海交大“红马甲”队伍,已经成为春运期间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一个个火红的身影像是小小的太阳,把冬日里的阳光撒到每一个归乡人的心田。同学们在不同的岗位默默服务着:有些在问询处工作,为焦急的旅客们答疑解惑,排忧解难;有些被分配在引导处,在寒风里向迷惑的路人指明方向;还有些人被安排在人流密集的交通要道,协助火车站工作人员疏导人流,维持秩序……
“看到这次招募志愿者的宣传单,我马上就报了名。我还记得入学报到时志愿者们帮了我很多,我想借这个机会也去帮助其他人。”一名大一的同学说。志愿者们的工作虽然只是指路等简单的工作,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对于身在他乡又急于回家的旅客来说,陌生人的援助会让他们十分感动。
爱心接力,十一年来风雨无阻
无论春夏秋冬,这一场爱的接力都未曾间断。200多位交大学子,一届又一届,信守学长一诺,发扬雷锋精神,守护奉浦大桥下的流浪孤老十一年。
故事从十多年前开始。1998年突然发生的洪水,夺去了老人原本在江西九江跃进乡桃花村的幸福安逸的家庭。一夜之间,家人四散,房屋倒塌,老人变得一无所有。为了求生,他一路乞讨来到上海,流落到闵行,在奉浦大桥下用挡板搭起房子靠收集废品维生。
第二年夏天,交大学生郑黎骏偶然遇见了他,好心的他骑车把他送回简陋的棚屋。恰好郑黎骏是交大“晨曦社”的负责人之一。“晨曦社”由一群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组成,接受助学金,也将爱散播。从那天起,“晨曦社”向老人作出了将一直照顾老人的承诺,让他“有米下锅,有衣御寒”。每年“晨曦社”都会有新社员加入,第一项活动就是去看望刘大爷。照顾刘大爷成为晨曦社一直传承的传统活动。
此后,在这看似漫长的十一年中,交大学子以实际行动履行着当年的诺言。他们每周探望刘大爷,风雨无阻。在这期间,他们为大爷送去大米、煤油、蔬菜这些生活的必需品。而感冒药、蚊香这些生活用品则体现了交大学子们的细心关怀。除了生活上的关怀,他们还经常给大爷送去电池方便大爷听广播,送去书籍给大爷解闷。
每到春节之时,“晨曦社”的同学们还会自发去大爷家里陪大爷吃年夜饭。每年大爷的生日,同学们也会来为他庆生。这些都让大爷热泪盈眶。
在这场十一年的爱心接力中,有那么多的交大学生为此付出过;在这场还将继续的爱心传承中,也会有更多的交大学生加入其中。
临终关怀,守望相助传递温暖
在临汾医院一间病房里,靠窗的一张病床前围着几名志愿者。“阿婆,你还记得我吗?”“记得,当然记得。”满头白发的盛阿婆,78岁。上午10:45,正巧遇上医院的午餐时间,阿婆准备吃饭。交流围绕着饭菜展开,志愿者们尽量找话题,从家乡聊到重男轻女的观念,终于看到老人脸上出现愉快的笑容。
这是交大守望大学生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的一次关爱行动。协会成立于2006年3月,四年来,协会志愿者由8人发展为涵盖社会人士的数百人,还建立了临终关怀事业的网上交流的平台。同学们的努力得到了各界的认可,曾荣获“与文明同行”奖,得到上海市政府资金的支持。在交大,先后被评为 “感动交大”校园新闻人物、“十佳社团”、“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
虽然遇到资金不足、人才专业化不够等困难,但守望的志愿者们都在用心地经营着这份属于大学生的临终关怀事业。同学们建立老人档案,记录不同老人的个人资料;尽量安排同乡为老人服务,让他们有亲切感;在活动前,根据老人的兴趣做准备,使聊天更有谈资……“临终关怀需要的是一份真心。”志愿者们说。
“衣心衣意”,一片爱心送暖传情
“我们只要做一点小小的付出,也许就能帮助一个孩子度过一个不再寒冷的多天,那样该多好。”这是上海交通大学“衣心衣意”衣物募捐项目的负责人张陆阳说的话,一句朴实的话语就道出了每一位志愿者,更是每一位有爱心的交大学子的心声。
“衣心衣意”是交大校青志总队的传统活动,该活动主要是由“衣心衣意”活动小组收集交大师生的旧衣物,送往贫困地区,给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的问候。
为了解决衣物来源问题,机灵的志愿者看准了每年军训的军装。暑假还没结束,负责收集军装的志愿者就来到学校开始军装征收的工作。“衣心衣意”送暖传情活动不仅温暖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还帮助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衣心衣意”把交大学生的军训服装赠送给蓝色港湾福利院,传递着交大学子的青春热情,也成了病人们的最爱。
服务赛事,风光背后默默付出
每年入秋,申城就会迎来了一项影响重大的传统赛事――上海东丽杯马拉松赛。大赛每次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国内外马拉松爱好者和专业运动员参加。
赛事精彩离不开交大学子的无私奉献:清晨4点30分,同学们便头顶皓月繁星,身披露水薄雾从闵行校区出发,直到下午1点半,他们都在忙碌的工作中;折返点的志愿者在路中间一站就是4、5个小时;小食品组的同学不停地发放食物,自己却只能在休息时啃几口面包;维持秩序的同学劝阻了一位想翻越栏杆的观众,遭人白眼却还得耐心解释……
尽管苦,尽管累,但是志愿者的精神在此时此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们的表现获得了所有运动员和裁判员一致的好评。在这里,他们洒下汗水;在这里,他们热情奉献;在这里,在世博会前最大的一次志愿者活动,他们展现给全国乃至全世界一个不一般的交大,一支不一般的团队,一群不一般的志愿者。
除了东丽杯,自2005年以来,每年的网球大师赛上也总能看见交大志愿者默默奉献的身影。从外场、后勤、VIP包厢,每一位志愿者都在奉献爱心,挥洒青春。五年的志愿服务经验,使得交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与上海大师赛的关系愈来愈紧密,交大志愿者在大师赛上的出色服务也得了大会组织者的好评和赞扬。
关爱儿童,小小心愿放飞希望
秋去冬来,转眼商场内到处洋溢着圣诞气氛,迎接新年的人们纷纷开始为来年祈福。在交大媒设学院的一间教室里,两颗圣诞树上,挂满了小小的卡片,上面写着从上海云海小学生学生中收集到的各种新年愿望,洋娃娃、童话书、足球、海宝……各种稚嫩天真的心愿,期待着有爱心的哥哥姐姐成全。
这是由媒体与设计学院青志队和文艺部联合举办的帮助农民工子弟小学学生实现新年愿望的活动现场。寒冷的天气,都掩盖不了同学们暖暖的情谊。他们一手拿着伞,一手提起笔,礼物登记处前排起了长队。伴随着Michael Jackson《heal the world》温暖的歌声,一个个愿望都找到了它们的归宿。
2007年前后,交大的志愿者开始把这种援助扩展到全上海像云海小学、金沪小学一样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的生源大多是在沪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学校各方面设施相对简陋,师资缺乏。来自于交大的学生志愿者们给渴望知识和关怀的孩子们带去了欢乐和广阔的认知世界。2009年,他们继续将志愿服务的范围扩展到交大附小等公立学校,在不一样的环境里一样付出爱心。
这一类的志愿者活动在交大校园内拥有广泛的基础,像千千关爱、阳光工程等公益社团都把服务农民工子弟学校作为自己的社团宗旨。
学雷锋,不仅仅是每年“学雷锋日”的行动,而是力求持之以恒,每月每年都在坚持,每时每刻都有感动。无论是公益事业,还是点滴小事,无不传递着大学生们对社会的浓浓关爱之情。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