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就业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交通大学以“创业学院”的新模式为抓手,通过在“点面”、“内外”、“校企”和“校地”之间的四项结合,有效地重构了创业教育新框架,形成了分享式、启发式、模拟式和体验式的创业学习新模式。目前,上海交大在“四项结合”的基础上,已经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扎实的成效。
——点面结合,推进创业人才培养
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创业学院”的创新平台,向全校学生提供了“点面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旨在熏陶学生终生受用的创新精神,意在树立学生敢为人先的创业意识,重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业能力。上海交大一是面向全体同学提供创业教育平台和培训,开设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学生创新计划(PRP计划)。在年度固定时段,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沙龙等活动。二是重点组织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加入“创业学院”。在“创业学院”中,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导师团辅导、创业苗圃预孵化和创业资金支撑等方面的丰富资源,使之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种子选手”,推动他们成为未来的创业家。目前,在学校设立的“上海交大学生创业基金”(又名“天使基金”上海交通大学分基金)中,全校已有150多个创业计划接受指导,49个创业团队获得资助,累计接受款项1160余万元,为有潜力的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创造了孵化条件。
——内外结合,打造创业生态链条
上海交通大学率先提出了“创业生态链”概念,以大学生创业主体的视角,梳理和整合了校内外资源,从“创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形成、创业能力培育、创业决策产生到创业实践过程”的各环节提供“内外结合”的指导和扶持。上海交大一是在“创业学院”中成立了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教育部、团中央、上海市教委、市科委等主管机构,联想投资、红杉中国等风险投资机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研究机构,《创业家》等媒体机构的负责人共同规划学院的发展。二是“创业学院”在行政机构中吸纳了学生处、就业中心、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等教学、实践指导部门负责人,还包括了安泰经济管理学院以及产业投资管理集团等师资、课程建设、投资部门的负责人。学校也邀请了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上海紫竹创业园区等单位作为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外单位。三是“创业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台湾地区中华杰出青年交流促进会等境内外创业教育研究机构、创业学生社团、创业导师共享经验和资源,促进学子创业项目交流和创业思维的激荡。
——校企结合,提高创业实质效果
在“创业学院”的运作过程中,上海交通大学始终注重“校企结合”的理念,兼容实战模拟等一系列创新的教育方法,优化教育课程设计,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上海交大一是加强了创业教育向第一课堂的渗透,面向全校学生推出了“创新与创业大讲堂”,讲堂嘉宾不仅有校内著名教授,更有柳传志、沈南鹏、俞敏洪、王石等创业成功的著名企业家,选修同学累计逾万人次。二是及时启动了“创业沙龙”,并招募风险投资家、创业教育专家、校园创业先锋等共同参与,在“面对面”的训练和培养中提升同学的创业能力。其中,学校与美国泰乐琪风险投资公司合作开设“创意沙龙”,通过一分钟电梯演讲(Elevator Pitch),提供学生挥洒创意的空间和舞台,打通了“创意—创新—创业”的思维通道。三是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大会等重大活动中,长期邀请企业界创业成功的校友、正在创业的学生作为嘉宾或毕业生代表发言,使知识创新、科技创业的思想深入人心,起到很好的标杆作用。
——校地结合,营造创业浓郁氛围
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积极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和创新基地合作,通过“校地结合”拓展创业工作领域。一是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了江苏江阴等校外基地,落实学生见习和预孵化的资金与场地,为学员创业实战提供有力支撑。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在“创业学院”的平台上举办了“上海交大——江苏江阴创新创业周”、大学生创业文化节等活动,将江浙区域创业文化引入校园。二是在“引进来”的基础上,还鼓励全体交大学生“走出去”,深入上海漕河泾创新创业园等创业基地,在当地举办创业专场,组织同学们现场参观访问,感受企业家的魅力,探讨创业精神,营造了浓郁的创业氛围。三是在校地合作中形成了以“挑战杯”、“海峡杯”、“江阴杯”等为代表的分行业、分类别的系列品牌赛事。连续12年成功举办了“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推动在校学生模拟创业,鼓励大学生近距离接触创业工作。目前业已从创业竞赛中走出来的“瑞一医药”、“百购网”、“信乐科技”、“芝兰碳素”等学生创业团队都已成功创业并取得不俗的发展业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