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上海交通大学以专项基金助力转化医学研究,推动“医工结合”

2012-08-09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收藏

  上海交通大学将理工科学科优势与医学院及12家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学学科优势充分结合,形成临床需求驱动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环境。确立以解决临床实践问题为主要目标的“问题导向”研究思路,将医学问题转变为课题资源优势;以临床医生和理工科研究人员结对为主要方式,将学科互补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设置医工结合专项基金,通过项目结对推动医工交叉研究。

  建立“医工交叉”基金,促进学科交叉研究

  学校建立“医工交叉研究基金”(以下简称交叉基金),从机制上促进理工科研究优势与医科临床需求的结合。交叉基金定位于资助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能产生较大的交叉性成果、并与国家各类重大科技计划有良好衔接的自主科研项目;鼓励全校科研人员在学科交叉范围内自由选题,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重点鼓励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与学校其他理工科学院(研究院)的研究院人员联合申请,充分体现“医工、医理、医文、医管”相结合,发挥上海交通大学多学科交叉优势的精神。

  在交叉基金的管理上,参照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模式,每年设立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立重大项目,优先支持具有原始创新性以及可望取得国家重大项目的预研性项目。面上项目资助以青年科技人员为主要对象,鼓励开展创新性的医工交叉科学研究。

  规范运行机制,推动成果转化

  学校成立了由主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和主管医工交叉推进工作的副校长领衔的领导小组,从促进学科交叉、人员融合、科技自主创新的高度,规划基金的使用;成立由校内外医学专家和理工科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把关交叉基金项目指南的制定,保证了交叉基金的项目代表了科学研究的前沿和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

  学校建立“制定并发布指南-申请-评审-立项”的基金运作规范。一是指南的制定采取“研讨临床需求,制定项目指南”的方式,由校内外相关专家组成医工交叉基金咨询组,负责制定交叉基金的发展规划,确定每年的支持重点,拟定项目指南。二是申请采取“自找合作伙伴,加深医工交融”的方式,一般由医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提出问题,自主或通过学校帮助寻找理工科相关领域的合作研究人员,组成一个在“问题导向”的基础上目标明确的临时项目组,并以医学领域研究人员为第一责任人共同申请项目。三是评审采取“实地考察调研,专家评审遴选”的方式,并在专家评审中采取现场公布结果的方式,公开基础上确保公正。四是特别注重项目的执行效果,在项目立项后通过学校(科研院与医工办)-医学院(医学院科技处)-医院(医院科教处)三级管理的模式,跟踪医工合作双方的交流进展、项目进程,及成果的临床应用与产业化前景,并组织多部门现场调研,形成结合紧密、注重实效的管理模式。

  目前,交叉基金已于2007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共实施了四期,共资助项目288项,项目执行周期一般为2年。形成了一些具有广泛临床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引起社会和企业的关注。自第三期起,引入感兴趣的企业给予配套支持,交叉基金的执行推动了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及产业化发展。

  加强问题导向,促进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人才培养

  交叉基金明确规定由临床医生牵头申报项目,坚持从临床实践出发,从中凝练出科学问题,开展以解决科学问题和指导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工作。

  基金利用理工科的研究优势与科技前沿,每一期的交叉基金都聚焦在一个热点领域,采取有聚焦的问题导向研究。一是培育孵化了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共获得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11项,发表SCI、EI论文92篇。已推广的成果有3项,可推广的成果5项;二是逐步建立一批具有特色的科研基地,如以图像和制造技术在骨科临床中应用为特色的数字医学临床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面向临床需求的医疗仪器开发为特色的上海市医疗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三是形成一批解决临床问题的应用性成果,如术中的三维导航器械,利用图像分析处理技术提高医学影像的清晰度与辨识度,人工骨关节假体,中枢神经损伤复合康复技术,新型医用材料等;四是培养一批交叉性复合人才。共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6位,博士后1位,硕士博士研究生142名。其中17位负责人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的支持,22位负责人获得省部级项目支持。参与项目的医学学科研究生,更多地认识了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科技手段,理工科研究生则深入地了解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空间,通过医工交叉项目,培养了一批具有广阔视野和协同意识的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王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