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华东理工大学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全力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

2009-06-26收藏

  华东理工大学在校就读的少数民族本科学生约740名,占全部在校本科生的4.47%。学校在2001年和2003年,分别开始接受中南民族学院(武汉)新疆民族班和西藏民族班的学生。为加强新疆和西藏地区民考汉学生的管理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参与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学校党政领导始终关心重视民族问题,坚持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发展的大局高度来认识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从民族学生特殊情况和实际需求出发,统筹各方面力量扎实细致地做好民族学生的各项教育管理工作。

  一是细致做好前期工作,积极促进民族融合和团结。学校在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即通过入学教育、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概况及相关制度和规定。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把少数民族学生插编到各自然班去,不搞集中的民族班;按照专业学院分配宿舍,让民族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住宿,既防止了民族学生的内部“抱团”现象,又为各民族学生互相融合、互相帮助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学校对民族学生的培养,注重培养过程的连续化,在预科班期间,学校相关部门的老师就前往中南民族学院关心、了解民族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早期的相互沟通和信任;入校后,注重对民族学生的人生导航,每学期召开专门的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了解并帮助民族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并以此为契机做好学生的感恩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是落实经济资助,关心民族学生生活情况。大部分民族学生在经济上与内地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在校民族学生的资助工作。在国庆节、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学校组织新疆、西藏学生聚餐、看上海等活动,丰富大家的节日生活;学校还发放临时补助,在寒假期间为经过申请的学生发放回家路费补贴。在各类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向民族学生倾斜,保证民族学生都能够拿到助学金。学校还建立了民族学生的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对家庭有突然变故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怀和资助。

  在寒暑假期间,学校还为留校的民族学生安排充足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既保证学生能通过勤工助学得到生活费收入,又保证学生勤工助学的人身安全。这些措施的实施,确保学校没有一名民族学生因为经济问题而引发思想问题和不稳定因素。

  三是加强学习帮扶,关心民族学生学习情况。由于学习基础和语言等因素,民族学生的学习比其他学生要遇到更多困难。针对此,学校专门安排了教务处的一名专职老师负责新疆和西藏的学生学业管理,为新疆、西藏学生单独开设考前辅导课程,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学校聘请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再开设辅导,帮助学生通过考试;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民族奖学金,鼓励民族学生刻苦学习;各学院安排成绩好的学生与民族学生结对,以“一帮一”的形式对民族学生进行学习帮扶。这些措施的实施,确保学校没有一名学生因为学习问题而引发思想问题和不稳定因素。

  四是尊重民族文化,关心民族学生的思想状况。学校在广大教职员工中强调,在接触民族学生的同时,首要的是加强对其民族文化、民族习惯的认识,特别是要重视做好清真食堂、重要的民族节日等工作。为此,学校不断加强清真食堂建设,在物价高涨的情况下,仍坚持做到菜价不上涨,确保伙食质量,保证民族学生的利益;在古尔邦节、藏历新年等重大民族节日期间,学校还为民族生组织联欢会、准备节日餐、安排收看新年晚会等电视节目,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各学院的领导与民族学生一起欢度节日。为增强学生工作者的民族意识,丰富民族知识,学校经常邀请从事民族工作的专家对辅导员、班主任等进行工作培训,并定期对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等学生群体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尊重民族学生生活习惯。

  上述这些措施的实施,确保了学校没有一名学生因为民族文化和民族习惯问题而引发思想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在通过各种途径全力做好民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民族学生今天是我们的学生,明天要成为我们在民族地区的骨干和中坚,是保持祖国统一和稳定的重要依靠力量”的工作理念,积极、主动地通过优秀党员学生“一对一”的结对帮扶等,为自愿加入党组织的民族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目前,学校在校生中有28名少数民族学生通过组织考核被发展为共产党员。

  五是严格校纪校规,端正民族学生的行为规范。民族学生一方面由于性格特点在日常事件处理上容易急躁,较频繁发生打架等事件;另一方面,部分民族学生自恃民族生身份,不认真学习,没有正确对待课堂纪律。对此,学校在学生管理上坚持严格执行校纪校规,对民族学生的违纪行为同样予以教育和处理,同时在处理方式上注重人性化,注重教育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提高素质。

  今年针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学校对即将毕业的民族学生,给予了特别的关心和更多的就业指导。在学校以往每年的毕业生座谈会上,新疆和西藏的毕业生都会向学校赠送礼物,表达他们对母校的感谢。目前,学校毕业的新疆和西藏学生基本都回到家乡工作,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