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积极发挥学科专业核人才队伍优势,以教育服务和科技服务为重点,加强服务区域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发挥教师教育办学特色服务上海区县教育
2006年,学校主动向上海市教委提出服务上海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十四点建议,并采取举措努力加以落实。
一是与上海金山、虹口、闵行、浦东新区、普陀、南汇、嘉定、崇明、松江等10多个区县建立了教育全面合作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辐射上海周边的长三角地区,与江苏扬州市、浙江宁波市等多个市、区、县也建立了全面的教育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共建附属中学、向区县政府提供教育决策咨询等形式,以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
二是与上海市教委合作,实施上海市中小学在职骨干教师学历提升计划,从2007年起,每年由区县教育局和学校(包括中学和区县教育学院)推荐若干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进入硕士以上学历(学位)层次培养,通过教育硕士I(面向高级教师以下职称的骨干教师和农村教师)、教育硕士II(面向具有高级教师及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或校长)、教育学博士(主要面向中学骨干校长和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培训班四种培养模式,提升骨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理论素养,以适应上海市经济和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是发挥高水平教育改革成果孵化器的作用,直接服务一线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由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历时10多年,以上海中小学为重点进行实践推广,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熊川武教授主持“理解教育”研究,专门研究解决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问题,研究成果在上海多个区县得到推广和应用,成效显著;霍益萍教授主持的“聚焦课堂”研究,整合上海市中学特级教师资源,聚焦课堂教学第一线,直接服务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
二、加大科技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
近年来,学校全校科研力量重点服务崇明岛生态建设。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开运教授领衔主持完成了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崇明岛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研究”。课题根据崇明岛的生态承载力,提出了相应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布局方案以及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对策,并制订了未来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崇明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控制指标体系。而困扰崇明岛多年的盐水入侵问题,也通过这一课题得到彻底解决:崇明岛根据课题研究成果设立了预警系统,一旦崇明河口的水分盐度达到一定标准,就将启动预警系统。近年来,学校在崇明滩涂、鸟类、植被等方面承担了国家级和上海市的数十项重大攻关项目,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既为崇明生态岛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等问题提供了前瞻性参考,也对上海城市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也在崇明落地生根。以华东师大的科研力量为支撑,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走向市场,为循环经济建设铺路搭桥。河蟹养殖是崇明的重要产业,其产值占崇明农业的三分之一,但崇明却从来不产蟹苗。近年来,长江天然蟹苗的逐渐枯竭从源头上给整个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针对这一现状,“中华绒螯蟹”之父、华东师大陈立侨教授等合作成立蟹业研究中心,攻克了在仿长江生态环境下中华绒螯蟹蟹苗培育技术的难题。通过对长江水系优质中华绒螯蟹亲蟹的培育、筛选,其亩产优质生态蟹苗可从原先1、2公斤提高至8公斤,按照25%到30%的成活率计算,可收获成蟹2到3万只。目前,崇明1300亩生态蟹苗足以满足20多万亩大水面成蟹养殖的需要,新增产值5000多万元。而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孙卓博士开发的新型光源照明器件,也率先应用在崇明生态岛建设中,前卫村的玉带桥和主要道路两侧都装上了LED。据介绍,LED用于景观照明,比霓虹灯节能70%。瞿伟菁教授不久前完成的一项科研课题,用崇明岛每年的1000多吨芦苇废弃物,研制成为抗肿瘤功能食品的生产原料,仅此一项,每年给崇明带来的经济效益将超过千万元。
此外,华东师大还与普陀区、闵行区等区县建立了密切的科技合作。2001年,学校与普陀区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正式共建华东师大科技园。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4月,科技园正式升格为国家大学科技园。自2004年以来,华东师大和闵行区依托紫竹科技园建设,展开了全面的科技合作,设立了区校科研合作专项基金,推进科技服务闵行区经济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