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华东师范大学坚持凸显办学特色 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2008-09-12收藏

  建校57年来,华东师范大学一直把教育学科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教师教育始终是学校的特色和竞争优势,今天的华东师范大学,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理论创新的策源地、教师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教育决策咨询的思想库、优秀教师的培育基地和教育科学的国际交流平台,在中国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2006年初,华东师范大学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把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作为学校中长期奋斗目标之一。为了传承并继续发扬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学校又着手制定实施了《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计划》,大力推进教师教育创新,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更好地服务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在实施教师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学校坚持了以下三个基本思路:

  第一,把推进教师教育创新作为学校服务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方面,充分利用教育学科群的团队优势,加大教师教育理论创新力度。从华东师范大学的发展历程看,学校历来有重视教师教育理论创新的传统。建校以来,学校教育名家汇集,产生了一批对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在中国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始终处于国家教师教育理论探索的前沿领域,开中国教师教育理论研究风气之先。如:刘佛年老校长主编了新中国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和《教育新理论丛书》;瞿葆奎教授主编的26卷本《教育学文集》和《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开辟了系统梳理和研究中国教育学科体系的先河;张瑞?[教授的4卷本《中国教育哲学史》首次系统研究了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陈玉琨教授的《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教育评价专著,开辟了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的新领域;杨治良教授以内隐学习为主要方向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大学语文》等教材是全国教师教育领域重要的学科和专业课程资源;学校主办或承办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全球教育展望》等近20种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风向标。

  另一方面,充分整合基础教育资源和学科专家优势,推进教师教育实践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华东师范大学在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双向促进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备受海内外教育界瞩目的标志性成果。如: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钟启泉教授主持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研究”和研制的我国第一个《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陈玉琨教授主持的“发展性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远程支持系统研究”,丁钢教授领衔的“教师教育与教育创新”项目和建成的“未来教师空间站”,霍益萍教授领衔的中国科协“2049行动计划和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课题组以及熊川武教授创立并践行的“理解教育”理论等流派,面向基层,面向中小学教学第一线,以前沿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

  第二,把健全教师教育机构、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作为学校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华东师范大学早在1980年,就组建成立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教育科学学院。此后,教育管理学院、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师教育机构相继建立。此外,全国唯一的中学校长培训国家级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以及华东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全国高师师资培训中心,以及正在筹建的教育部职业学校校长培训中心等教师教育机构,为学校主动服务基层、服务西部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组织机构支撑、智力资源支撑和社会资源支撑。

  在坚持教师教育“本土视野”的同时,华东师范大学还积极开展“国际行动”,先后与法国巴黎高师集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等名校开展紧密的实质性合作,成立了中法联合研究生院、中法联合研究院和五所海外孔子学院,努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

  第三,把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作为学校培养高水平教师人才的必由之路

  2007年,中央开始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中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为师范大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深化教师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政策平台和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学校紧紧围绕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实施养成教育,把师范生培养的实践创新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一是立足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规格。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免除师范生在读期间的费用,选拔乐教适教的优秀青年,培养造就一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学校根据这一目标,明确了师范生的培养规格,在学科知识、综合素养、职业信念和教学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创新课程体系,加大建设力度。在充分研究了教师职业特点、整合人才培养的学术取向、专业取向和实践取向的基础上,构建了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三个板块构成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专业宽、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人才。其中,通识教育在加强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重新规划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了数学统计类和文化传承类、语言和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模块。专业教育课程则依托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夯实学生在大学科领域的基础和视野;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专业核心课程的认定和建设工作,确保师范生获得本专业关键知识领域的学习;教师教育课程由教育与心理基础类、教育研究与拓展类、教育实践与技能类、学科教育类四个模块组成。

  三是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教师技能。学校为师范生专门设计和实施了“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三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全程渗透、分层推进的原则贯穿在师范生四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为做好三习的落实工作,学校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搭建良好的实践教育平台:一是设立面向校内和实习基地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基础教育与教育实习研究项目”,实习学生也积极参与到这些项目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二是从长期在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教学工作岗位上校长、特级教师中聘任了首批8位基础教育特聘教授。三是通过院系推荐、学校审核,聘任了首批99位兼职导师。他们都是来自实习基地学校的富有第一线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

  四是探索书院模式,实施养成教育。华东师范大学以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首任校长孟宪承的名字命名,由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领衔,组建住宿制书院,强化教师职业养成,并以此为依托,加大师范生培养的品牌建设。学校将职业养成教育目标融入课外教育活动之中,整体实施四年综合素养提升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养成教育实践活动,从而强化师范生的职业信念与理想,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