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载体,以教育为目标”的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原则,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开辟就业渠道,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2008届毕业生5648名。截至2008年7月31日,学校总体就业率达95.20%,其中研究生95.90%、本科生94.71%,学生就业率继续位居上海市高校前列。
一、以“关注学生发展”为核心,形成齐抓共管的就业格局
学校扎实推进就业“一把手”工程,纵向上确立以就业中心为中轴,以各实体院系为主体,以校高层领导为监管的联合服务体系,有效保障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在各个层面上的全渗透;横向上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先导,以办学条件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体制,整体上形成了“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动、机关部门配合、基层学院落实”的学校就业工作一条龙运行机制,梯次结合、纲目分明,各负其责、开创了齐抓共管就业工作的新局面。为扎实稳步推进华东师范大学就业工作的开展,就业中心召开就业工作会议、举办辅导员座谈会,联动各院系就业工作小组,整合全校资源,共同推进200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在就业卖方市场逐渐形成的大背景下,为了促进就业,华东师范大学一方面注重加强对毕业生的指导和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90余个,涉及教育教学、金融外贸、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也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努力为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了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华东师范大学致力于通过单独举办、区校联办、校际合办、行业承办等多种形式筹办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结合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特色和就业需求,在第一学期两场大型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召开的基础上,2008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就业中心又承办了普陀区2008年春季招聘会华东师大专场,4月分别举办了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就业和暑期实习见面洽谈会和上海市师资专场招聘会。同时,华东师范大学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地人事局举办的人才洽谈会10余场。
二、以“创业带动就业”为特色,积极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自2004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率先举办一年一届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周”,通过筹划组织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就业活动,吸引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按照十七大报告中“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要求,依托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的有力支持,立足各院系不同的专业特点,就业中心在“第五届大学生就业服务周”中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主题,通过大学生创业论坛12333在线创业咨询进高校启动仪式、就业咨询日、优秀毕业生求职经验分享会、公务员结构化面试讲座、解读新劳动法与大学生就业、名师讲堂“如何成为一名优秀青年教师”、“对盲目未来SayNo!”求职问题大会诊、支教学生谈西部、优秀简历评选暨巡展、职业拓展训练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启发大学生原创性创业计划,营造“创新就业、创意就业”的氛围。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大学生服务周”已成为华东师范大学就业服务的知名品牌。
同时,华东师范大学加大对外合作的力度,与英国索尔福德大学成功举行“就业与创业”中英合作项目签约,来自索尔福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哈尔滨理工大学的项目代表共同签署了“就业与创业”中英合作项目协议。6月2日至6月4日,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与索尔福德大学项目负责人专门召开研讨会,集中针对'就业与创业'中英合作项目的内容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会议就本科生、研究生的就业与创业思路、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辅导形式等展开了激烈讨论,交流了四校在学生就业与创业实践过程中的指导经验,并提议建立相关网站,提供学科建设、教育辅导、项目进程等方面网络资源的交流和分享。
三、以“提升职业发展内涵”为目标,着力提高就业质量
华东师范大学打破以往“就业率”的单纯指标,在2008年的就业工作中注重学生职业发展内涵的建设和就业质量的提升。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学生就业工作队伍的前提下,以打造精品、创建品牌为目标,在2008年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稳扎“一个基础”――就业指导必修课,拓展就业讲座、职场沙龙、生涯辅导、个性化咨询、就业书屋等“多维合力”。依托校外“职业指导顾问”和校内“职业导师团”的双重力量,通过课程开发、课题调研、培训研讨等形式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
近五年来,学校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就业指导”公共必修课,每年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达3000余人。此外,学校还广泛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举办系列职业论坛、就业沙龙、职业素质拓展等活动,为学生讲授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同时,学校定期编辑出版《学生发展服务导报》就业专刊,编印《华东师范大学就业工作简报》,并创新形式开发职业发展电子杂志《新路标》,在宣传最新就业政策、职业发展导航、发布招聘信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以“推优助困”为抓手,加大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力度
在原有的“绿色通道”品牌服务中,就业中心进一步加大优秀学生就业推荐和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力度。根据“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通过组织召开毕业班辅导员、女生、贫困毕业生等专题座谈会,听取相关教师、同学的建议和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针对尚未落实就业岗位的2008届毕业生,4月中旬就业中心启动“2008年就业援助计划”,针对目前尚未落实就业岗位的2008届毕业生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每周二、周四下午在两个校区分别举办“2008年就业援助计划咨询沙龙”。针对就业困难院系,制定“一院一案”的特色化就业推进方案;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研究“一问一方”的专门化就业解决方案;针对就业困难个体,提供“一人一策”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方案,从就业困难院系、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和个体三个层面全方位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择业技能、提高择业能力,使他们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实现充分就业。
为解决在高校毕业生签约、办理相关手续的高峰期不少学生因正在用人单位实习很难在日常的工作时间前来办理相关手续的矛盾,更好地为华东师范大学2008届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就业中心在连续多年开通就业绿色通道的基础上,从今年四月开始,开通“晚间绿色通道”,每周星期二、星期四在闵行校区、中山校区的办公时间延长至晚上9点。在“绿色通道”开放过程中,除签约、户籍申请等手续的办理外,就业中心还邀请各院系长期从事就业工作、有着丰富咨询辅导经验的精干力量共同参与,为前来咨询和求助的毕业生“坐堂会诊”。绿色通道开通五个星期以来,共接待办理相关手续学生150多人次,平均每晚预约咨询学生6人。
同时,在市、区县残疾人工作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华东师范大学认真落实部分院系残疾学生的就业统计排摸和重点帮扶工作,进一步完善华东师范大学家庭零就业和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建设。
五、以“服务西部基层”为导向,深化毕业生价值观教育
在“就业塑人”的工作思路指导下,华东师范大学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双向渗透的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奉献西部、服务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学校向全体毕业生发出“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倡议,努力形成良好氛围;召开西部用人单位校园宣讲会,开展相关就业指导讲座,举办“千名应届毕业生考察市郊中学”、考察南汇、宝山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奉献意识;通过召开往届赴基层工作校友座谈会,组织“三支一扶”政策宣传咨询以及校友校园行活动,积极做好上海市“三支一扶”项目的宣传和招募等工作,吸引毕业生到市郊农村基层服务。今年华东师范大学共有144名毕业生报名参加了上海市“三支一扶”项目。学校还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应届毕业生面向基层、西部就业的实施意见》,专门设立“服务西部奖”和“服务基层奖”,表彰奖励志愿到国家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的应届毕业生。
通过政策宣传、实地考察、校友交流、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爱岗敬业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苦乐观得失观教育,从而转变就业心态,升华思想认识。由于华东师范大学扎实和富有特色的工作表现,2008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荣获上海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教委、市财政局、市农委、市卫生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团市委共同授予的“上海市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先进集体”称号。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