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南京大学围绕公祭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015-01-04 来源:南京大学收藏

  南京大学以首个国家公祭日为契机,提前部署、精心组织,通过多种形式面向师生开展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积极成效。

  系统设计,立求长效。2014年秋季以来,学校召集相关部门和院系召开专题会议,细致研究、提前部署国家公祭日系列教育活动。确立以“诚?祭”为主题,以体验式教育为主要形式,引导师生缅怀同胞先烈,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围绕公祭日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机制,将公祭日系列活动纳入学校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计划,将爱国主义相关主题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社会实践、党团日活动,以及新任辅导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学骨干培训的重要内容,形成全校覆盖、全程贯穿的教育局面。

  四环相扣,突出体验。开展一次集体祭奠。学校领导与广大师生员工分别前往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遇难同胞纪念碑、拉贝故居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市内燕子矶江滩、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等20处开展悼念活动,祭奠死难同胞。阅读一本史料书籍。向全校推介中国抗日战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研究主题的书目,编印导读资料、简明读本,帮助师生了解历史真相。聆听一场研究报告。邀请中国近代史学者、南京大屠杀史料研究专家等开设《永恒记忆——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进展和意义》等讲座报告,促进师生理性认知、深入思考。参加一次座谈学习活动。召开青年师生专题座谈会,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公祭仪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分享感悟体会,抒发爱国情怀,同时借助校园新媒体发起网上热议,扩大社会影响力。

  内外宣传,营造氛围。历史学系师生自发制作“国之痛、史之祭、民之愿”公祭日主题宣传展板、黑板报,直观呈现南京大屠杀历史原貌、南京市纪念场所发展状况,介绍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过程。学校、院系、学生社团在各级微博微信平台上开设“国家公祭日”专栏,定期发布中国人民抗日事迹,及时推送“身边的纪念——寻访丛葬地”公祭地图、“触摸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经典书籍”精读讲解等学习资料。团委组织“不能忘却的记忆”“身边的纪念”“面向未来,珍视和平”等主题活动,覆盖全校青年学生。退休教师韩新民与其他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和幸存者联合起草并发布“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致联合国人权机构公开信”,向国际社会表达“敦促日本政府履行人权义务,对侵略和加害的历史进行诚挚反省”的强烈诉求。艺术研究院组织专家查阅海量史料,精心构思,编创话剧《中山码头》在校内外公演,获得社会好评。

  史料还原,学理支撑。成立研究室和研究所,联合百余位专家,历经十余载,先后赴日、美、德、法、意等地搜集原始资料,撰著72卷4000万字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以大量一手档案资料全面详尽地记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撰著110万字的《南京大屠杀全史》、组织翻译并出版《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产生重大影响。编写面向中小学课堂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三册和有关南京大屠杀史实与历史的公众读本《南京大屠杀史》《见证与记录:南京大屠杀史料精选》《南京大屠杀重要文证选录》三部五卷,相关读本在公祭日前向全社会发布,并赠予相关研究机构、图书馆和纪念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资料。

(责任编辑:王芬)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