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东南大学坚持“三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08-10-30收藏

  东南大学坚持以“重基础、重实践、重素质”的“三重”为着力点,即“重基础”旨为学生成才奠定知识能力方面的坚实基础,“重实践”旨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重素质”旨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扎实推进教育质量工程,努力培养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重基础,坚持宽厚严实,立足学生终身发展

  东南大学确立了“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强化人文、数理学科建设,优化通识基础课程,打通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努力建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一是在培养方案中侧重基础课程。学校贯彻“加强通识基础,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适应”的原则,培养方案中通识基础覆盖人文艺术、社科经管、自然科学等;学科基础按照大电类、大土木类、交通类、人文类、经管类、医学类等大类设置共同的学科基础课程,构建由8-10门左右课程组成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两类基础课程的学分占到学生在校必修总学分的3/4以上。二是长期重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数学课程开设“工科数学分析、文科高等数学、管理类高等数学”等多个类型、“多学时班―普通班―高层次班”多个层次,以及“后续选修课―系列讲座―辅修专业”等多种课程,供学生在教学计划指导下自主选。同时,学校建立了“课堂主讲―习题课研讨―实验课加深理解和创新―专题讲座拓宽知识面―小论文检验素质”的一整套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物理课程突破传统的教学框架,实行必修基础和选修提高相结合,课堂讲授与演示实验相结合,大班讲课和小班讨论相结合,并建立了大学物理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大学物理工作室,形成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立体化教学新模式,使整个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英语课程按照自主式、个性化、分层次的改革理念,大力开发教学课件,在校园学习平台上配备多种教学资源;实施大班多媒体授课与小班听说操练相结合、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网络课程自主学习与研究生机辅相结合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并通过短学期英语强化训练,有效提高了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三是重视加强基础课程建设。学校设立基础课教学教授岗位,成立基础课教学指导小组,组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重点投入经费支持基础课教师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基础课教师严把教学质量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长期坚持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和每周答疑,严格实行教考分离,统一出题,流水批改。2007年底,校级主要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体育》等全部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学生受益面达100%;各学科基础课程也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学生在国内外高等数学、数学建模、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大学英语等基础课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重实践,坚持崇实尚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东南大学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对实践教学环节予以充分重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学校组建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近二十年来,该中心在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于90年代中期率先提出并致力于构建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一是加大实践实验课题研究。1996年以来,学校历任教学主管领导牵头完成各级各类综合实验与实践教学改革课题近6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实验与实践教学重点改革项目15项,参与改革实践的一线教师超过500人。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探索了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模式。二是建成由资源平台与管理平台组成的实践教学网络平台。通过“985”、“211”工程、世界银行贷款等专项建设,投入1.9亿资金,建成了与教学体系相匹配、与学科相结合的实验室硬件资源。集中资金建成了数学、物理、力学、电工电子、工程训练等10个实验教学中心构成的公共基础实验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建成了机械动力、土木交通、电子信息、现代医学基础等8个大类学科共享的专业基础实验平台;以校企合作、辅助投资等方式,建成了自动化、信息处理、建筑学等与学科建设接轨、本科生与研究生共享的硬件平台。各级学科实验室已全部面向本科生的实验(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开放。三是构建起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全面实现因材施教的立体化多层次的高等学校开放式创新性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三层次实验(实践)课程体系(普适基本要求层次、学科基础实验层次、综合实践训练层次)和三层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院系级、校级、国省级三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2001年以来,学校实践教学获国家级教学改革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同时,学生创新实践成果也不断涌现,2001、2007年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两次捧得“挑战杯”。

  三、重素质,坚持和谐发展,培育健康高尚人格

  东南大学始终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一是坚持德育为先。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将党建工作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创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平台,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以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质量较高的教学课件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推动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二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成包括咨询室、团体活动室、家庭治疗室、减压放松室、心理剧场等在内的大规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了心理测试软件、生物反馈和音乐治疗等设备,为开展丰富多彩且科学先进的心理教育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突出文化素质教育。1999年建成首批“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组织讲座1200余场,听众达30余万人次,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100多场,参与人数达20万人次。建成《大学语文》、《美学与艺术鉴赏》等精品课程,开设中华人文精神、西方文明史等100多门选修课及一批“系列精品人文选修课”。先后以“百年校庆人文大讲堂”、“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系列演讲活动,与每年的新年音乐会、经年不断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长期坚持的经典阅读活动等,构建了“立体化、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四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努力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长才干、发挥特长提供机会和舞台,坚持“积极引导理论学习型社团,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社团,鼓励规范兴趣爱好型社团”,全校各类学生社团112个,注册会员16562人次,成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五是长期坚持体育育人,始终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学生在校全过程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俱全和谐发展”的体育育人方针,对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设置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方法、成绩考核管理等进行了全面建设与改革,坚持按学生技能水平实施分层次教学,学生网上自选上课内容、上课时间;坚持三十年如一日的学生每日早操和每日课外体育锻炼,实现了课内外一体化和教育部所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目标,做到周周有安排,天天有活动。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