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中国矿业大学为科技工作加大动力、增强实力、注入活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齐头并进,全校科技工作跃上了新台阶。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科研工作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以五个“坚持”为抓手,在科技创新、科研平台、科研环境、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进一步增强了办学实力,提高了办学质量,在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坚持科研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中国矿业大学围绕煤炭做文章,先后形成了资源保障与高效开采、煤矿安全与高水平装备和煤炭利用与减排等三大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平台的覆盖。在资源保障与高效开采方面,建成了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矿山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煤矿安全与高水平装备方面,建成了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选矿瓦斯与火灾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矿山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煤炭利用与减排方面,建成了煤炭加工与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CO2捕捉与地质封存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和清洁煤与生态恢复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课题(子课题)387项;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147项。实现了主持“973”计划、“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三大科技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专项项目“零”的突破。
二、坚持营造科研环境,基础研究不断提高,科研总量显著增加
良好的科研环境能充分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学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加快了校内科研体制改革,筹建了校内科研院,先后成立了低碳能源研究院、感知矿山物联网研究中心等,设置了专职科研编制200余名,完善科研管理政策,鼓励团队承担国家大项目,设立重大科研项目培育基金。学校科研总量逐年增长,从2005年的1.75亿元快速增长到2009年的3.47亿元,2010年1-8月份的科研总量已达到2.42亿元,较上一年有较大增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代表了学校的基础研究能力,学校2009年自然科学基金经费首次突破1000万元,2010年学校又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6项,经费达到1945万元,成绩喜人。
三、坚持重大工程科技研究,取得一大批高水平重大科研成果
目前,煤炭在我国的能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的煤炭行业和能源结构正经历着重大的战略性转型,与煤炭行业密切相关的能源、资源、安全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矿业大学因煤而生,伴煤而长,因煤而强。服务煤炭行业,从事煤炭基础研究和重大课题的公关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学校积极参与能源领域的重大科技攻关,先后在深部煤炭开发、煤炭资源勘探、煤矿重大灾害防治、大型矿井装备、煤炭清洁利用和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显著,获得大批国家级奖励。学校“十一五”期间共获国家科技奖励81项,占行业的比例为68.4%。2008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位居江苏高校第1,全国高校第6。2009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与南京大学并列江苏高校第1。2010年已有5项国家奖通过评委会的评审。学校积极参与重大工程科技研究,呈现显著的重大工程科技特色。同时以重大项目与平台为基础,形成了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处于领先或先进水平的煤炭开发理论与技术,引领和支撑了我国煤炭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坚持科研育人,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校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科研氛围,坚持科研出人才,科研出成果,人才成果双丰收。学校以工程研究为背景,2001年至今,先后培养出了谢和平(2001年)、彭苏萍(2007年)、刘炯天(2009年)、袁亮(2009年)等4位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杰出人才。目前,学校形成了以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全国教学名师为代表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形成了校级-省级-国家级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团队格局。2009年“煤炭资源高效洁净加工理论与应用研究”科研群体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与煤炭开采有关的资源与环境保护”科研团队列入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另获得江苏高校科技创新团队4个。
五、坚持两个“面向”,科技服务社会不断取得新突破
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中国矿业大学从全局的高度出发,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提高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内唯一的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学校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新贡献。2008年10月由煤炭工业协会牵头,由学校发起18家高校、研究单位及大型煤矿企业共同成立“煤炭高效开发产学研联盟”,目前已成为学校服务煤炭行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同年,学校与德国波鸿工业大学、DMT、DBT等知名企业联合成立“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出任名誉主任。该中心在振兴苏北老工业基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迅速,成为学校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和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并被批准为全国“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