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国矿业大学以学术社团为抓手 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教育显成效

2011-03-18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收藏

中国矿业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成立了一大批学术社团。社团成员纷纷表示:作为第二课堂开展活动的阵地和平台,社团开拓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发挥了特长和兴趣,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中国矿业大学机器人俱乐部作为众多社团中的一个,是由校科协牵头,机器人爱好者自己组建的旨在提供学术交流,加强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社团组织,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近5年来,机器人俱乐部获得包括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机器人大赛等国家级奖励50余项,省级奖励30余项,校级奖励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09年9月,《联合救灾机器人》和《两足智能机器人》代表学校到北京参加全国科普展,获得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俱乐部成员一半以上保送研究生,在学校历年评优中成员90%以上获得不同等次的奖学金。俱乐部先后被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新华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并被评为“江苏省十佳社团”和“全国优秀社团”。

——强化指导,突出特色。一是社团定位清晰明确。根据学校的独特办学背景和鲜明办学特色,机器人俱乐部成立初就明确定位,找准着力点。依托学科优势,立足煤炭行业,开拓创新领域,创办特色社团。作品《两足智能机器人》(获挑战杯特等奖)和《搜救机器人》(获挑战杯三等奖)就是俱乐部成员深入煤矿,面对矿难多发而事后搜救困难、效率低下这一现状而研制的。《上送皮带运输机断带保护装置》(获挑战杯一等奖)是实地考察分析煤矿皮带运输装置的缺陷,提出了新的断带保护措施而研发的,并申请专利多项。二是人员配备齐全合理。指导老师由包括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精密检测技术与仪器、智能控制系统等多个研究领域的教授专家组成。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指导和帮助,指导学生学习《普通创造学》,介绍创造力及其开发、创造素质、创造性思维、创造原理、创造技法、创造教育、创造性人才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引导等。俱乐部成员由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又以理工科学生为主,辅以其他专业学生,形成了以指导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涵盖多个院系多个专业的有机整体。

——完善制度,保证经费。一是制定了完善的科技创新和奖励办法。完善的制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学校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中国矿业大学普通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规定: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国际及全国性竞赛中获二等奖以上者或省级竞赛中获一等奖者,或在某方面特别突出者或有其他特长并经2位教授推荐者,可重新选择专业。《中国矿业大学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实施办法》第六款规定:参加全国性学术竞赛(如“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个人项目获全国三等奖及以上者,集体项目获全国三等奖及以上的主要成员(排名前三位)者作为特长生对待,可直接推荐校内硕士研究生。这些制度的制定有力的保障了优秀学生特别是有特长学生的科研热情,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俱乐部成员就有一部分同学因符合特长生条件而保送研究生。《中国矿业大学学生素质发展综合测评条例》规定:学科知识竞赛、科技发明成果、学术论文和创业计划竞赛等创新测评中要突出加分项,这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奖励办法的实施进一步鼓励和促进了广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营造了浓郁的课外科技文化氛围,推动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拓展,保障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各学院相应也制定了相关鼓励政策,如《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办法》中规定:获国家级特等奖5000元,一等奖2000元,二等奖1000元,三等奖500元,鼓励奖200元;省级特等奖2000元,一等奖1000元,二等奖500元,三等奖200元。二是筹集经费,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俱乐部所在的机电学院每学年召开学生工作会议时,专门针对机器人俱乐部活动经费做好预算,每年拨专款10余万加以支持,学校也给予配套资金资助。同时积极与社会企业加强联系,争取企业赞助和支持。如机电学院先后与江苏圣邦液压公司、美国肯纳金属、常州科研试制中心、江苏新格灌排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企业每年提供20余万元支持大学生科课外科技创新和奖励。

——以赛带练,推进科普。一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指导思想。积极拓展活动载体和平台,构建开放式管理模式,杜绝闭门造车。“请进来”主要是依托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积极邀请专家或者兄弟院校社团来俱乐部参观、开设讲座,加强了解,并积极筹划举办各级科技类大赛,如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就曾在学校举办。“走出去”主要是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的锻炼,以全国“挑战杯”、中国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新大赛等重大比赛作为练兵和检验平台,以赛带练。积极参加每年的“大学生学术科技文化节”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国家创新实验计划”等项目。能力突出者参加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充分利用科研项目平台和教师的精心指导,深入生产现场第一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成果突出。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俱乐部成员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或周末多次深入国内外一流企业参观实习,如中国500强企业徐工集团,世界500强企业卡特彼勒公司等。二是科普宣传扎实推进。俱乐部坚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方针,做好机器人的普及宣传教育。注重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强了自身的建设和科普宣传。硬件层面,建立了俱乐部网站,随时更新俱乐部信息,提供广大机器人爱好者交流切磋平台;定期编制自己的刊物《机器人之家》,发表成员的机器人作品,报道机器人最新进展;举办机器人文化艺术展等。软件层面,首先注重学术交流,邀请知名专家来校讲座,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孙增圻教授就多次来校做报告。利用暑期社会实践,举办科技夏令营,邀请当地中小学生和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了“大手拉小手,走进机器人”系列活动,《新华日报》、《彭城晚报》做了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