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始终以培养高质量人才、创造高水平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为己任,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为科技服务“三农”作出了积极贡献,被《新华日》报等媒体誉为“农产品深加工的高手”。
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过程中,学校突出实践特色,把‘服务社会作贡献’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之一,紧紧抓住‘农’字做文章,围绕国家的重大课题和轻工业的攻关项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村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挥优势,体现特色。近年来,学校坚持“服务国计民生”的办学宗旨,大力倡导“教师学以致用,用以富民”。相关专业的教师认真分析涉农科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参与国家涉农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在农产品加工等国家涉农宏观战略研究、专项设计、项目规划、过程管理等各个环节中都积极发挥作用。目前,食品科学、生物工程等为依托形成的农产品加工学科群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汇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资源,成为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5年来,仅在涉农领域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59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及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6项。
深入基层,服务“三农”。学校不断继承和发展“科技下乡”优良传统,每年组织大批专家深入全国各地农村和食品企业调研,了解农业生产现状、农民和企业的需求,发挥农产品加工科研优势,帮助大家“排忧解难”。据统计,近5年,共组织教授、专家等科技人员300多人次,走访30多个地区,签订400多个科技合作协议,协议金额达近亿元,涉及项目投资近20亿元,产生经济收益超亿元。同时,学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积极合作,先后在江苏张家港、河南漯河等地设立研究基地,与金健米业、光明乳业等50多家企业共建了产学研联合研发中心。今年来,仅食品专业130多名教师就承担农业科技项目250余项。
加强涉农技术成果转化。“玉米淀粉糖、系列变性淀粉与多元醇开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是学校与吉林省轻工业设计研究院等6家联合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年协作攻关中,突破了多项变性淀粉生产及应用难题,成功开发出90型高果糖浆、结晶果糖、全糖粉、糖醇等新产品;开发了淀粉质明胶、慢消化淀粉、低污染复合变性硬脂酸淀粉酯、淀粉质能量胶、麦芽糖基分枝环糊精等系列变性淀粉产品及其生产技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就开始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先后在长春大成集团建成年产3000吨结晶果糖、年产1万吨湿法变性淀粉生产线,在山东诸城兴贸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建成年产1万吨湿法变性淀粉生产线上、年产2万吨干法变性淀粉生产线等示范生产线。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经济效益6亿元。此外,学校发明的“短梗霉多糖新型银杏生物保鲜剂技术、淀粉浆料纳米改性剂的技术、大豆蛋白质高效酶解关键技术、牛蒡功能性成分深加工”等新技术,也都已在各地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与应用。
培养涉农专业人才。学校重视“三农”的需求,依托“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等,每年培养千余名农产品加工方面的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投入到“三农”的实践中;百余名优秀的毕业生参与到“西部计划”、“苏北计划”、“农村教育硕士”等项目中,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另外,近些年学校已为农民组织相关的培训讲座300多个,覆盖200多个县、近千家农村企业、数万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自己的优秀的科研和管理人才,提升了农村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