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以专业调整为抓手,大力加强内涵建设,主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2010-05-18收藏
江南大学2001年组建之后,学校提出了“2020年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积极探索着高校改革发展之路。先后通过加强教学改革与质量管理,获得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全面建成占地3125亩、建筑面积百万平方的新校区,实现单校区办学;以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获得多项国家科技成果奖为代表,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09年,在教育部学位中心公布的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的“食品科学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位列第一,“纺织科学与工程”排名第二。
近年来,学校从办“社会需要、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宏观要求出发,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积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学校事业的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赢得了主动权。
以专业调整为抓手:整合资源,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本世纪初,学校在经历合并重组的过程中,学科专业面进一步拓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但初期“物理性”并合也造成有些专业定位不明确、内涵有所重复、特色不突出、力量较分散、条件较薄弱等问题。在全国高校普遍尚未主动进行专业布局调整之际,学校决定以“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的基础上,针对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质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率先开始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建设工作,并以此作为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抓手。
学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处理专业与资源、专业与领域、专业与教师、专业与学生等四个方面的关系入手,通过召开学校“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和各学院的现场研讨会,广泛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对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诊断“号脉”,不断提高全校上下办好专业的责任感和对专业建设的认识。与此同时,为保障专业调整工作的有序推进,学校成立了专业建设与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出台《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在专业建设内容、提升专业质量、优化专业结构、明确专业建设方法等形成了本科专业建设与调整的明确思路,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学院建设、学校发展紧密结合。
目前,按照“凝练方向”和“集中资源”的要求,学校对本科专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招生的专业数量从原有的63个调整为50个,调整专业涉及6个学院。在专业调整的同时,学校紧抓专业内涵建设不放。各学院根据学校的规划纲要制定了本学院的本科建设规划,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方向,细化专业建设方案,强化教学资源建设,全力办好重点专业群,从而使学校的办学资源更加集中,优势专业更加凸显,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以提高质量为根本:纵深推进,探索“优生优培”模式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任务和基本职责,“钱学森之问”作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攀登的征程中,江南大学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提出“大众化背景下的选择性精英教育”理念,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施“优生优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09年,学校秉承“笃学尚行、至于至善”的校训,本着为优秀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使优者更优的理念,以培育“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为目标,在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先进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成立了荣誉学院——“至善学院”。通过能力强化、资源优先、荣誉吸引等举措,积极探索高素质、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从全校2008级5000名本科生中严格选拔出的,来自各个不同专业的227名具有特殊专长或突出培养潜质优秀学生成为首批“至善”学生。学校为至善学生专门制定培养方案,在学生完成各自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弱项”,聘请教学名师开设精品课程,修读素质学分;通过设立“实践创新训练项目计划”,鼓励学生跨学院进入各类创新实践基地,强化创新能力培养;聘请了校内外一批最优秀的教师担任特聘指导老师,为每一位学生实施“全程”导师引领,定期交流、项目指导、信心培育,进入导师的科研团队,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与此同时,学校对至善学生在优先参加高层次学术活动、国际国内交流项目,以及图书借阅、实验室开放、就业推荐等方面予以资源倾斜,并通过设立至善奖学金、授予至善勋章和荣誉证书等,对优秀学生进行荣誉吸引和激励。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服务经济转型发展
江南大学地处江苏无锡。作为沿海较发达地区,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和无锡市正加速向创新型经济转型,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特别是无锡,在产业结构转型中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和文化创意产业,前不久,国务院做出了在无锡规划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的决策,在无锡掀起了“感知中国”中心建设的热潮
江南大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和融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学校精心谋划,积极行动,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无锡经济转型中处于全国领先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和传感产业,深化“市校共建”,大力整合学科资源,推动学科转型,调整专业设置。2009年,学校积极整合现有工业设计、动漫技术、信息技术等优势学科的优质资源,组建成立了数字媒体学院,积极为国家战略产业的发展、无锡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撑。近期,学校正,进一步整合系统集成控制、计算机学科的科研力量和教学资源,积极投身国家传感网建设,加紧筹建“传感信息学院”。学校将借鉴世界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成功经验,立足世界传感技术发展的前沿,通过部市共建、政产学研结合、开放办学、科研驱动等办学机制,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学校成为汇聚国际国内传感网技术领军人才的高地、培育传感网产业所需卓越工程师的基地、促进政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的平台,为建设“感知中国”中心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