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解困助学工作,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主要途径,以“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工作目标,确立了“助学育人”的工作理念,做到教育与资助并举,扶志与资助并重,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
一、坚持“以德为先”原则,搭建思想教育平台
1、诚信教育——以诚修身,以信立业。学校积极构建以“诚信做人、诚信贷款、诚信还贷、诚信交费”等为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体系。通过开展“诚信——个人的信誉财富”主题教育活动、“贷款助我成才,还贷显我诚信”座谈会、印发《致贷款毕业生的一封信》等系列举措引导学生“以诚修身,以信立业”。
2、自强教育——扶贫扶志,立志解困。学校建立了贫困学生学业预警机制,倡导“思想奋进、学业上进”的工作理念,通过举办“优秀困难学生事迹报告会”,评选“校园十大自强人物”等活动,营造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同时,学校积极开辟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鼓励学生积极实践、自强自力。
3、关爱教育——感受温暖,启迪心灵。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助学助困工作,如开展“寒衣寒被暖人心”,“温暖返乡路送票工程”、“民工子弟学校手牵手”、“发放春节慰问金”、“同吃年夜饭”等活动,既给予学生经济上的资助、感受温暖,又适时教育引导、启迪心灵。
4、感恩教育——感恩于心,践诺于行。学校重视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学校、父母的感恩之情,践行报恩之行。学校出台《江南大学受资助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暂行办法》,引导受助学生通过公益劳动的方式帮助他人,回报社会。李爱梅同学毕业后,一边按期还贷,一边资助学弟(每年出资1000元,连续三年);倪君同学长期坚持与西部支教志愿者结对,为西部贫困儿童捐助衣物、书籍,共计1600多公斤。
二、坚持“以学为主”原则,搭建学业指导平台
1、创新学业评优体系。学校通过多种渠道鼓励贫困学生既要做到勤奋刻苦,又要勇于创新。针对不少贫困学生专业成绩较高、创新能力较弱、就业竞争力不强等特点,学校不断完善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鼓励贫困学生通过个人申请、自我展示、读书报告、问题答辩、科研评审等环节,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参与科研创新,努力成长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组建学习兴趣沙龙。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外语、计算机等方面存在地域差距,学校通过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开展英语角、计算机沙龙等专业兴趣小组,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与。此外,广大专任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辅导和结对帮扶,甚至将其吸收到科研团队中培养锻炼。对于极个别因为基础差而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双困生”,各学院通过组建“奋进班”、“学业提升小组”等方式,集中全院力量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三、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搭建生活服务平台
1、挖掘社会资源,加大经济资助力度。学校除每年提取学费总额的8%通过“奖、贷、助、补、免”等多种形式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外,还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名流、杰出校友的合作,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积极拓展解困助学渠道。目前,约有近百家知名企业与一批社会慈善家,如荣智权先生等在校设立奖助学金,且年增长率逾150%。此外,有300多名在职教师、80多名离退休老教师向贫困学生伸出援手,另有12个教师“爱心基金”,校内流动资助资金额达30余万元。
2、强化服务指导,增强就业资助实效。学校为贫困学生启动“就业直通车”,实行“三优先、三免费”政策,为经济困难毕业生减免部分学费、给予专项奖励和生活补贴,鼓励毕业生服务西部和基层。三年来,学校先后为2300多名贫困学生推荐就业岗位2800多个,近百名经济困难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工作。
3、适时沟通疏导,重视心理资助功效。学校开辟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依靠班级、学院、学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不定期交流思想、定期心理排查、重点心理咨询,及时帮助贫困学生释疑解惑。据统计,37%的贫困生接受过心理辅导,其中70多名贫困学生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走出了心理困境。
四、坚持“以能为重”原则,搭建能力提升平台
1、“办事大厅”拓展勤工助学。学校设立“学生办事大厅”,统筹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岗位的发布与选聘,引导贫困学生在自强自力、自力更生中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在校内,学校积极推行“资助式勤工助学”模式,每年开辟3000余个勤工助学岗位,安排4000余名贫困学子上岗锻炼。此外,学校主动与中国移动无锡分公司、无锡市南长区个协等单位积极联系合作,开拓社会勤工助学岗位千余个,搭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融入社会的平台。
2、“阳光驿站”孵化创业精英。学校将爱心资助与创业孵化有机结合,创办“七彩爱心超市”,选派创业导师全程指导,选拔有创业能力和意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建经营管理团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并设立专项爱心基金,将经营利润用于鼓励、帮助更多的同学,以此作为创业教育的课堂和创业孵化的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