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既传承着学科文化的基因谱图,也展示出办学特色的生动图景。作为行业特色型高校,江南大学坚持“文化铸校”方略,2008年以来,依托发酵工程、纺织工程、工业设计等优势特色学科,相继建成开放了校史馆、民间服饰传习馆、钱绍武艺术馆、设计馆、酒科技馆等五个展馆。通过机制创新、内涵挖掘、平台拓展等途径,博物馆群的建设运行初见成效,学校的历史文脉、办学特色和治学成就逐渐转化为先进文化传播优势,成为学校文化育人的宝贵资源和重要阵地。
育人为本,在机制创新中实现功能
高校博物馆承载着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其功能发挥的强弱,不仅在于如何“建”,更在于怎样“用”。学校不断完善展馆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最大效用发挥展馆的教育功能并成功辐射地方。一是完善领导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形成了校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领导、宣传部牵头、相关学院(部门)协作的领导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文化展馆建设与运行管理意见》,顶层设计博物馆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二是健全管理架构,保障良性运行。形成了宣传部总体协调、相关学院委托管理的“一总四分”管理体系,设立专项资金,配备专职人员,保障展馆日常管理运行。三是实现有序开放,双向互动育人。一方面,将校内教学、新生入学教育、学校重大活动及师生日常参观等的开放需求与社会文化巡展的开放需求有机结合,制定合理的开放制度。另一方面,通过“校园开放日”、“印象江南”校园导航活动,将展馆讲解服务与勤工助学育人模式改革有机结合,实现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的双向互动、实践育人。2011年,各馆接待校内外参观5.2万人次,实现了大学优质文化资源的教育延伸和文化辐射。
特色为要,在内涵挖掘中凸显功能
鲜明的学科特色是校园文化特色的生长点。学校将“彰显轻工特色、服务国计民生”的办学理念,贯穿于博物馆建设始终,多角度、深层次挖掘学科文化的教育内涵,使学生得人文之滋养、激创新之活力。一是传承精神内涵鼓舞人。校史馆以翔实的史料充分展现了历代江大人艰苦创业、严谨治学、勇担培育“行业中坚”的精神风貌。钱绍武艺术馆以《大路歌》为代表的70多件雕塑书画珍品,实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文化感召。二是展示优秀作品激励人。设计馆精选中国设计教育50年创新成果,以及学生在德国红点、美国IDEA等世界顶级大赛上获奖的优秀作品,激励莘莘学子执着创意、勇立潮头的品质。三是瞄准学科前沿启发人。酒科技馆依托国家重点学科,深挖酿酒学科内涵,生动展示酿制科技、酒历史与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四是挖掘文化风俗熏陶人。民间服饰传习馆2100多件套藏品涵盖20多类品种,由师生利用社会实践赴15个省市39个县市区采集而成,再现了汉族民间服饰文化发展史。
创新为魂,在平台拓展中提升功能
文化发展,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深入研究师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凝聚文化育人合力,已成为新时期我校博物馆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文化与科技相融合,做强文化阵地。鼓励展馆利用虚拟三维和交互展示系统设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抢救和保护,建设融“图、文、音、视”等为一体的“数字博物馆”,打造大学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二是展陈与交流相结合,形成育人合力。配合时代主题,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巡展临展和馆际交流,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文化传播和素质教育合力体系。如,服饰传习馆曾成功举办近代服饰演绎,从服饰变革中直观展示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三是开放与创作相配合,扩大文化传播。积极鼓励博物馆文化的理论研究、作品创作和产品开发,加大宣传推广,推动优秀文化“走出去”,扩大博物馆文化的受益群体和育人效应。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