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南京农业大学为江苏沿海大开发做贡献

2009-12-04收藏

  长期以来,南京农业大学将做好支持与服务江苏沿海开发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学校传统学科的特色优势和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积极参与江苏沿海开发,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向江苏沿海地区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为江苏省农业与农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在百年办学历程中,从学校先后走出了48位两院院士。1978年以来,向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了8万名高素质人才,其中博士研究生3000多人,硕士研究生14000多人。近一半毕业生(约4万人)留在江苏工作,据初步统计,有近万名毕业生目前在沿海三市的各条战线上工作。同时,学校为江苏省培养、培训了各类技术与管理干部近万人次,他们之中大部分已经成为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有的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

  二、推广与转化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促进了江苏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2000多项,总经费10亿余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6项。在农业生产领域、生物安全领域、动物疾病防控领域、资源与环保领域、农业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科研成果为提升江苏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仅就沿海地区而言,近五年来,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的企业和地方政府与学校在作物新品种、生物农药和肥料、设施园艺、食品加工、中药材、畜牧兽医、信息农业、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开展了深入产学研合作,实现合作项目共30项(见附件2),合作经费1000多万元,直接产生经济效益20多亿元。

  三、科教兴农与社会服务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学校积极实施科教兴农,以多种多样形式送科技下乡,形成了适合不同区域和行业特点的科教兴农模式。仅在江苏沿海地区,学校长期坚持开展的“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活动遍及沿海大地;“百名教授兴百村小康工程”在连云港地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以技术配套组装,全方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特色东海模式;以一个教授,申报一个项目,产出一个成果,服务一片产业,致富一方农民为特色的灌云模式;以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的射阳洋马模式等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积极参与沿海滩涂开发与治理,为江苏沿海地区滩涂治理与海洋资源利用作了大量探索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学校已经开始从事中国沿海滩涂开发与利用研究,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长期研究积累,学校在海岸带资源的调查和合理利用,海陆过渡带水、土、生物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海水健康养殖,近海生物能源、海洋藻类与环境微生物、海洋种养复合生态系统、沿海高效农业发展等方面已形成比较厚实的研究积累,在研发及成果转化方面具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和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在全国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其中,在《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江苏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等研究中,摸清了江苏海涂盐土的数量、分布及应用现状,江苏海涂土壤与植被的演变规律,为江苏海涂合理开发提供了极有理论价值的成果,获得省政府的特等奖、农牧渔业部一等奖。在海涂与近海海水种养复合生态系统研究方面,建立了海水种养复合新型生产模式3套,节约淡水61亿立方米,新增良田100万亩,新增产值40多亿元,该成果分别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责任编辑 刘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