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南京农业大学多措并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2010-11-03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收藏

多年来,南京农业大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不断探索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1、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理科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基础上,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学校强势学科为依托,组建了“农业经济管理”、“农学”、“动物生产与健康”强化班。学校基地班和强化班的拔尖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也为探索研究型大学高素质本科人才培养构建了基础平台。2007年获教育部立项建设“植物生产类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与2010年获江苏省立项建设“面向‘三农’的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与“动物科学类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立了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截止到2010年8月,学校建有国家精品课程27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1个,江苏省精品课程37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家精品教材2本,省级精品教材及立项教材29本;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二是,根据近年特点,不断探索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特点规律,从今年9月开始,学校进一步大力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实行分级培养。三是,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促进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2010年本科生将实施学分制收费,提高学校资源使用效率。

3、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取得了一批成果。一是,努力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全面开放实验室。全校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有序,开放共用”的校、院两级管理的教学实验中心构架。二是,建立了完善的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课程设置,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通过实验课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能力。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活动,搭建学生自主创业平台,大力推进大学生科研计划。近三年来,国家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与立项建设110项,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与立项建设90项,学校设立创新计划项目1174个,有6000多名学生参加,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参加科学研究工作。

4、积极推进教学现代化

学校积极实施教学现代化战略,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了一大批项目,在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建设并运行了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管理系统,开发了网络交互式集中控制管理智能化教学平台,建设多媒体教室远程支持与集控,初步构建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智能教室”。2005年学校开通了精品课程建设网站,目前已建有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200余门,2008年学校又与上海卓越公司合作建设了网络课程平台,目前网络课程平台上在建的课程已有300余门。

5、多方位积极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近五年来,学校新建和巩固了47个在宁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每个学院都建有数十个教学实践基地;每年寒暑假均组织师生社会调查、送科技下乡等实践活动;与每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结合组织师生书画展、生态摄影展览等,多方位积极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是,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美学与大学生艺术素养》,2009年获国家精品课程;学校“国家精品课程引领下的立体化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教学体系”获得同行的广泛好评。二是,依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开展各种艺术实践活动。近三年,学生借助“基地”参加各类文艺竞赛数百次,举办各类展览60余次,各类演出100多场,获得各类奖项百余次,多次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三是,与地方文化局紧密合作,组织学生进行文化艺术资源调查,送文艺下乡;四是,重视学生社团在课程教育进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管弦乐团、戏曲协会等社团的作用。学校每年组织交响乐、民乐、戏曲专场;每年举办南京农业大学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学生艺术实践提供良好阵地。

(责任编辑:陈思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