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服务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浙江大学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动员全校力量,主动服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受到了地方政府和基层企业的欢迎。
一、紧扣区域需求,凝练和实施转型升级重大项目
学校把国家重大项目及成果主动落到地方,把地方重大需求与国家目标主动对接,参与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新药创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等9个民口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主动设计了“宁波市重大(重点)科技攻关择优委托项目”20多项,其中“精密塑料注射成型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和“220KV光电复合海底电缆规模化制造技术”项目被科技部列入首批省部协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下一阶段我校还将加强与全国龙头企业和科技骨干企业合作,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加快科技攻关进程,推进科技成果转移;与杭州共建杭州和谐示范区建设,推进17个重大项目建设;建工业技术研究院,为我国工业经济及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二、围绕重点振兴产业,共建创新服务平台
在政府支持与共同努力下,浙江大学着力建设面向产业的创新联盟和公共创新服务平台、面向和谐社会建设的综合实验示范区。承担和参与了15个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承担了《服务基础技术研究》、《数字医疗科技支撑平台研究》等一批重大国家项目,以电子服务及模式创新为重点,在全球小商品产业集聚区建立义乌全球网,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电子商贸,与美国道富合作建立遍布世界各金融交易场所的软件系统。根据中央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学校还将依托学校985海洋科技交叉创新平台,成立浙江大学海洋系,建设“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打造“海上浙江”示范基地,服务浙江省和全国海洋经济建设;筹建“浙江大学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各地共建一批新农村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共建一批高水平医院,积极培育医疗仪器及现代医疗服务业,解决我国医疗技术装备严重依赖国外跨国公司的局面。
三、结合产业特点,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浙江大学充分发挥学科综合和人才优势,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是开展了大量的转型升级研讨培训服务工作,组织举办转型升级研讨会40多次,参加培训的干部和企业高管等达6000多人。二是根据国家10大产业振兴规划, 结合浙江省产业特点和优势, 组织创新服务团队。如在纺织产业,组织了数码纺织技术与装备创新服务团队,该团队自2008年以来,已向150多家纺织企业转移了电子提花龙头、智能纺织机、智能高速宽幅植绒机等系列国际先进技术及装备,与进口德国、法国、英国等设备相比,节省企业购买技术装备的资金分别达到8000万元、16000万元和1500万元,并正在2家示范企业开发国际先进的双出口电子提花机。三是派遣科技特派员团队,2008年我校向浙江各地派遣科技特派员团队27支,成员有150多人,组织实施60多个科技开发与服务项目。
四、围绕产业集群,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既是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学校主动把国家重大项目及成果落到地方,一大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覆盖面广的技术在全国各地得到应用推广,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作出了贡献。如浙江大学系列数码纺织技术已成功地在全国5000多家企业转移,为我国纺织产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提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浙江大学的工业自动化技术已经在全国5000多家大中型流程工业应用,为大中型企业的科学管理、节能降耗作出了突出成绩,EPA也为我国自动化界获得的第一个国际自动化标准。从2008年月11月至今,浙大为全国各地3000多家企业共组织实施4500多项科技转化项目,向300多家企业以成本价或优惠价转让了400多项发明专利。在专利技术转移上,我校实现浙江省约150个企业以成本价获得浙江大学发明专利所有权或许可实施,有16个企业成功获得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有44个困难的企业获得了学校极优惠价转让许可的专利。学校还参照欧洲创新驿站建设模式,建设国际化的技术转移分支服务网络。近半年在遭遇金融风波较重区域:义乌、慈溪、嵊州、苏州、长沙等地新建了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至此学校已在全国建立了25个区域技术转移机构,在长三角实现了4小时辐射圈,在浙江省实现了2小时对接服务。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