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浙江大学创建能源与环境复合型人才培养新体系本科生就业供需比达1:6.7

2009-05-12收藏

  面对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就业市场,浙江大学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销路”不降反升。今年有300―400个工作岗位来浙大能源系招人,而要找工作的毕业生才60多个,供需比近1:7。近年来,国内大多数能源类企业把校园招聘的首站设在浙大,为了能“抢”到人,不少单位还悄悄把招聘时间提前了。来自美国、瑞典、奥地利等国的知名企业纷纷慕名而来物色毕业生。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康宁公司,在专业设立了专项奖学金,每年都要约请本科生进行座谈,争取人才。

  毕业生这么畅销,得益于2003年启动的专业改革,在改造老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基础上 ,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将能源与环境合为一体的“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开展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教学改革,着眼于培养国家急需的既懂能源又懂环保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一、根据国家战略发展的重大需求,立足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

  近3年来,“节能减排”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能源类企业纷纷花巨资添置各类环保设备,但由于人才匮乏,很多环保设施处于闲置或使用不当状态,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01年,学科带头人岑可法院士对“热能工程”这个50多年历史的老专业“把脉”,提出改革专业的设想,培养既懂能源工程又懂环保设施的复合创新型人才。新专业在定位上突出了环境在能源领域的重要地位,环境保护与能源生产的密切关系,这在国内外能源动力专业中属于创举。

  为了实现“培养具备宽厚热工理论和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知识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的目标,浙大机能学院还成立专门小组,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10所知名大学动力类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调研,有重点地对美国的“通才教育”和欧洲的“专才教育”进行学习,为新专业的课程设置积累了大量有益经验。

  二、 依托科研优势和多方位的科研领域 ,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要求,不仅使科研人员“明目扩胸”,更让教改后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科研方向定位实现了同步,新课程的开设显得非常顺利,依托学科强劲的科研优势和多方位的科研领域,很多教授纷纷亲自操刀编写教材,在实验室和工程现场的“科研素材”趁着课程改革的“直通车”,大量进入本科生的课堂。这些课程结合与国家的重大需求对接的科研项目,追踪学术前沿又贴近工程实际,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大量的计算机与控制技术知识。专业改革后,新课程和新教材在浙江大学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中占到了79%。在机械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每位学生毕业时至少参加过一次学校的SRTP科研项目训练,这些课题也主要来自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

  三、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为了让学生有宽阔的视野,机械与能源系统工程专业在学生的培养环境上下足了功夫。系里有诺贝尔奖得主和5名欧美院士领衔组成的国际化教学团队,国际工程热物理领域专家、美国Nebraska-Lincoln大学机械系主任David Y.S. Lou教授还专门为本科生开设了《工程热力学》课程;韩国KAIST大学Sangmin Choi教授为本科生上《低污染燃烧理论与技术》课程。专业还相继建立了浙江大学-利兹大学可持续能源国际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氢能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高水平教学平台。同时,专业还举办了12次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和针对学生的国际系列会议,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