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浙江大学创新导师培养平台 努力办好“求是导师学校”

2009-05-11收藏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导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浙江大学于2007年推出了建设导师队伍的新举措――成立“求是导师学校”。此举旨在为广大研究生导师创造一个共享经验、相互学习的平台,促进导师质量的提升和学科的交流互动,从而促进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

  自成立以来,“求是导师学校”从组织形式、课程设置、教学师资等多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受到了校内外研究生导师的认可,也受到了国内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关注,并被列入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组织形式:独立承办与多家联办结合,不断提升办学的影响力

  浙江大学“求是导师学校”设教学秘书处,挂靠研究生院,负责日常工作。迄今为止,已先后举办四期。根据不同主题,由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牵头,多部门联合组办;首期导师学校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办、浙江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第二期,结合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由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组织部、宣传部三部门联合举办;刚刚举行的第四期导师学校,结合目前广为关注的高校学术道德问题,由浙江大学、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纪检监察审计局三单位联合举办。多元化的组织形式,高规格的承办单位,特别是学校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自关心,使“求是导师学校”逐渐成为浙江大学的一个品牌项目,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具有带动作用、辐射作用、示范作用。

  教学师资:学术大师和高层领导携手,着力凸显教学的权威性

  浙江大学“求是导师学校”坚持依托国内外权威的教育管理专家团队办学,坚持聘请学术大师和高层领导担任主讲教师。至今已经邀请的20位讲课专家中,有著名数学家杨乐等院士8位,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金祥等省、部级领导5位。专家们的风采,为广大研究生导师带来了精彩的精神盛宴。如时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玉良院士所作的“科学研究中的师承关系”报告,声情并茂、感人至深;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所作的“导师要则”报告,深入浅出、发人深省。这些报告,不仅在浙江大学广为流传,而且在国内主流媒体《中国教育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均有全文刊登,引起了国内研究生教育领域广大同行的普遍关注。

  学员组成:校内外与老中青协同,逐步扩大学员的覆盖面

  浙江大学“求是导师学校”自成立以来,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校内研究生导师的欢迎和好评,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省内兄弟院校的响应。目前,浙江大学已有1100余位研究生导师参加了“求是导师学校”的学习。这些研究生导师之中,不仅有新近增列的,而且还有院士、长江特聘(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全国优博论文指导教师等。另外,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省内十余所高校,先后有150余位研究生导师积极报名,并由校领导亲自带队参加“求是导师学校”的学习。这说明,以导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我省高校之中已达成共识,因此,办好“求是导师学校”,任重而道远。

  课程设置:经典理论和热点专题并存,尤其注重内容的时代感

  浙江大学“求是导师学校”的课程设置,内容上注重教育规律与教育创新相结合,形式上注重知识学习与经验交流相结合。比如朱清时院士的《从两件事看高等教育的规律》报告、周立伟院士的《笃学诚行传承拓新》报告,围绕导师如何教书育人而展开;而报告《研究生导师的工作压力管理和心理健康维护》、《漫步文化》等,则更多体现对导师的人文关怀。

  “贺海波事件”发生后,导师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求是导师学校”适时于今年3月20日举办第四期,聚焦“学术道德”主题,紧扣当前热点。杨乐院士的《科研道德与学风》报告、李曙光院士的《科学家的名声问题》报告、王乃彦院士的《科研工作中的诚信》报告,在校园网上进行了同步直播,为学校营造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践踏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学术氛围而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也为学校正在掀起的“学术道德建设专题教育活动”作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