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深化合作和共同发展,意味着大学作为城市不可分割的内在肌理,不仅融入城市的有机更新和接受城市的滋养,而且成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发展引擎,两者的发展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浑然一体。近年来,浙江大学和杭州市通过坚持“五共”,深化战略合作,推进市校一体化发展,探索市校共同实现科学发展的典型模式。
一、坚持规划共绘。2006年,市校共同制定出台《杭州市与浙江大学战略合作“十一五”(2006年――2010年)规划》,杭州市将浙江大学的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规划、空间布局和重点建设中包括浙大发展的重点项目。浙江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全方位接轨杭州市总体发展战略,为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规划的指引下,市校战略合作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重大需求,围绕杭州市和浙大“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的目标任务,从原来以经济发展为主要领域向整体社会事业发展领域拓展,从为企业提供工程技术服务为主向推动杭州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重大政策咨询研究、理论应用研究拓展,共同描绘市校共建的广阔前景。2008年,市校签署《杭州市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和谐杭州示范区行动计划》,合力共建杭州和谐示范区,市校战略合作进入到了更高水平、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新阶段。
二、坚持项目共推。杭州市和浙江大学通过每年召开的战略合作会议,发挥战略合作委员会的协调功能,共同凝炼形成了留祥路国际创业创新街、环浙大服务外包园区、工业研究院、和谐杭州论坛等若干重大项目,从而把一体化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这些项目的选择,是市校双方共同谋划、精心推选的结果,体现了共同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合作的规划目标。近年来,浙江大学组织专家承担杭州市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咨询类科研项目数百项,其中1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就有110项,充分发挥了决策“智囊团”作用。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市校双方从研究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发展模式、大学成果的转化、科技与产业的衔接等方面,不断探索完善适合市校特点的发展模式和运作机制,从而推动实现市校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双赢。
三、坚持人才共引。杭州市与浙江大学的一体化发展也体现在双方对人才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在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领军人物方面的共同努力。浙大和杭州市有关方面通力合作,利用浙大国际交流与合作频繁和杭州精致宜居的人文社会环境,共同创造有利条件,成功引进多名学术大师和领军人物,吸引了霍金等科学大师来杭讲学。2008年,杭州市与浙江大学流动站联合招收了一批博士后研究人员,杭州市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对新引进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每人5万元的科研自主经费支持,并对研究人员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培养质量。这些人才使得浙江大学的学术声誉和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也提升了杭州市的城市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四、坚持成果共享。共建共享合作成果是市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浙江大学在人才、智力和技术等方面的有力支持,有效地促进了杭州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了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浙大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办学环境得到了显著优化,学术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得到了快速提高。如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建设不仅为浙江大学未来发展奠定了百年基业,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也不断带动周边城区生活品质的提升,丰富的国际文化交流成为杭州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正在逐渐形成的“环浙大”创新创业走廊以打造“天堂硅谷”为目标,集成了浙大有关学科力量和社会创业投资企业,成为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企业孵化的密集区域,吸引大量国际创新创业资源和风险资金、金融资本,有望成为杭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杭州市高科技发展“金三角”战略布局的重要一角。
五、坚持和谐共兴。大学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绝不是生硬的空间拼凑和功能嫁接,而是要通过有机对接的方式使大学与城市自然地融为一体。杭州市和浙江大学战略合作的主平台是打造“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繁荣”和“宜学、宜文、宜游、宜业、宜居”的和谐杭州示范区,通过建设和谐杭州示范区,寻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城市建设规划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促进世界名城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杭州示范区以众多大项目为载体,合力打造“概念浙大、湿地公园、孵化基地、水乡都市”。目前,双方共同启动7个在建项目、8个启动项目和7个预备项目,总投资近230亿元。其中,17个项目都将在近两三年内实施或开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