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浙江大学精心组织力量 全力做好援藏援疆工作

2008-09-24收藏

  近年来,浙江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教育部有关加强援藏援疆工作的精神和要求,发挥综合型、高水平大学优势,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为助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学校在组织援藏援疆工作方面,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强化领导,增进学校层面的沟通协调。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援藏援疆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对口支援工作。学校成立了由陈子辰常务副书记、朱军副校长牵头,党办、校办、组织部、地方合作处、人事处、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外语学院等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援藏援疆工作协调小组,不定期开展工作研讨;二是重心下移,确保任务落实到院。学校要求各相关学院分别成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专门工作班子,认真抓好这项工作。2007年外语学院组建了援藏工作小组,并选拔了由28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援藏团队”,旨在与西藏大学建立更为稳定的教学科研合作关系;三是落实政策,为遴选优秀干部创造有利条件。学校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援建工作,并做到专款专用。2006年学校出台《浙江大学关于教师干部挂职锻炼相关政策的规定》,特别对援藏援疆干部在岗位津贴、职称评审、住房分配、子女入学、交通费用等6个方面给予了政策倾斜。

  二、支援学科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学校开展对口支援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即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强边疆地区“造血功能”。在对口支援西藏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的过程中,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重要支撑,在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更注重在办学理念、发展规划、队伍和平台建设上提供积极的引导和支持。

  浙江大学第一位援藏干部毕建权同志,为使西藏大学农学院尽早实现硕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先后促成该校4名骨干教师来浙大进修学习。针对藏大农学院课程设置比较滞后的状况,他提出了课程设置改革方案,并从浙大引进了物理、力学、电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系统等十几门核心课程的多媒体课件。管理学院周玲强教授坚持边吸氧边工作,克服各种困难帮助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制定学科发展规划,积极推动西藏大学与浙江大学联合建立旅游研究中心,并指导藏大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二等奖,为该校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气象。动科学院从2005年起每年选派一位教师到新疆石河子大学开展对口支援,该院余东游教授在石河子大学积极参与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倡导建立了研究生读书报告会制度,为全院师生作了关于SCI论文撰写与发表的学术讲座,深受师生好评。2007-2008年,浙大共接受西藏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的11名教师来校进修和挂职,为优化对口支援高校的师资队伍做了大量工作。

  三、凝练重大目标,提升工作层次

  学校积极面向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以重大课题申报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援藏援疆工作的显示度。2006年以来,周玲强教授为西藏大学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各一项,开创了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的先河。学校根据西藏地区的优势和特色,积极开展了“藏汉文化比较研究”、“藏传绘画颜料应用及市场开发研究”、“西藏自治区旅游业生态化发展与管理对策研究”、“高海拔无氧登山运动能量代谢特征研究”等科研合作,为保护当地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近年来,浙江大学与新疆科研合作经费超过了1000万元,其中,“氯乙烯单体(VCM)深度脱水新工艺”入选国家“科技支疆”重大专项;“棉仔饼粕源生物饲料蛋白的研究与产业化”、“大型热电机组国产化烟气脱硫技术开发与示范”两个项目已列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大科技项目;“绵羊非繁殖季节产羔性状QTL分离及相关基因分析”获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立项。学校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签署的“煤资源综合利用分布式多联供系统”项目,集成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成果,为西部新农村城镇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将有力缓解沙漠地带能源供应紧张,水资源、仓储冷库设备严重缺乏的现状。

  四、培养优秀人才,深化工作成效

  学校高度重视西藏生、新疆生培养工作,将此作为援藏援疆的长远大计。自2001年以来学校共招收西藏生224人,新疆生534人,专门为西藏、新疆学生配备了政治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和辅导员,组织了大量活动加强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风貌得到显著提升,目前,仅管理学院170多名在校西藏生、新疆生中,有66位同学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7位同学发展成为党员,26人发展成为积极分子。另有3人被保送研究生,一位新疆学生进入了创业管理精英班。学校在经济资助方面对民族班学生给予了较大的倾斜,提供了路费补助、春节补贴、军训补贴、少数民族班级活动经费等多项资助。今年4月,学校专门举行了各民族学生运动嘉年华,全体西藏生、新疆生参与了火炬传递活动,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关注奥运、祝福奥运的共同心声,进一步增强了理性爱国、成才报国的学习热情。

  五、发挥资源优势,拓展工作空间

  通过挂职干部的牵线搭桥,学校积极为对口支援院校争取办学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学校充分发挥与知名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争取到金都集团、拉萨圣宫玉露净水厂、新加坡华鼎集团等企业到西藏大学设立奖学金,不断改善该校办学条件。学校帮助藏大旅游与外语学院与浙大管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为学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浙大积极联合西藏大学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申报欧盟“ASIA LINK”项目,与美国普渡大学申报福特基金。浙大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联合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共同参与了国际合作项目“农产品供应链研究”,进一步提升了该校开放办学水平。

(责任编辑 吴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