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国海洋大学着力培养高素质海军后备军官

2008-10-09收藏

  中国海洋大学自2002年4月与海军签订依托培养军队干部协议以来,始终着眼海军人才要求,积极发挥海洋特色,着力培养适应海洋、面向世界、着眼未来的高素质海军后备军官。

  一、发挥海洋文化特色,筑牢国防生献身海军的思想根基。学校坚持特色鲜明的海洋校园文化传统,强化国防生的海洋意识,培养他们关注海洋、献身海洋、保卫海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是运用青岛历史遗址警示,增强危机意识。学校坚持把青岛历史作为鲜活的爱国主义教科书,把校园遗迹作为国防教育参观点,把学习校史、参观校园作为国防生入学的第一堂思想教育课。校园内至今完整保留着帝国主义占领时期的兵营建筑、坑道碉堡、作战指挥所等遗迹,见证了中国有海无防、饱受欺凌的历史。通过校史遗迹的感悟,做到警钟长鸣;通过学习先辈的英雄事迹,增强忘战必危的危机意识。

  二是注重蓝色文化熏陶,培育海洋情结。学校成立全国第一个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建立全国首个海洋观教育基地,首先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增设海洋观教育课程。在抓好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允许国防生自主选修海洋文化概论、海洋科学导论等10余门海洋教育通识课程,帮助国防生增长海洋知识,开阔视野。通过蓝色海洋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培育国防生对海洋的深厚情感、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顽强、执着、严谨、求实的精神品格。

  三是坚持军旅氛围营造,强化责任意识。学校注重军旅氛围,筹建了集国防生书刊阅览、日常学习和办公会议等功能的综合场所“国防生之家”,建设了国防生公寓军事文化走廊。聘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南沙守礁卫士龚允冲同志担任国防生客座教授,定期到校讲述海洋权益斗争形势。以英勇献身的优秀毕业生郝文平烈士的名字,设立了主要面向国防生的“郝文平奖学金”。举办以“海洋、使命、责任”为主题的海洋军事论坛,邀请将军或者舰艇长、海洋专家作专题报告,邀请老红军、老英模讲战史、讲传统、讲奉献。

  二、发挥海洋学科特色,锤炼国防生建功海军的扎实本领。学校以造就海军现代化建设的骨干人才为特殊使命,按照“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教育理念,把海洋类学科特色充分体现在国防生培养工作中,形成了“专业教育与军事教育相渗透、一般教育与特色教育相结合”的国防生培养思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科学设计国防生培养方案。

  一是优化国防生学科体系。学校承担国防生培养任务以后,着眼军队人才需求,对原有的学科体系进行优化整合,组建国防生学科专业群。学校依托物理海洋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海洋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增设了军事海洋学专业,借助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师资优势实行合作办学。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学科毕业生供不应求,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学校坚持把为军队培养人才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优先安排国防生招生计划,优先满足军队对海洋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是打造国防生精品课程。把大学生通识课程与国防生军政训练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是拓宽国防生教学渠道。学校采取多种渠道,培养锻炼国防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利用全国高校唯一的海上流动实验室--东方红2号考察船建立海上教学基地,组织国防生出海参加海洋调查和专业实习。鼓励国防生参与学校承担的海军科研课题研究,提前接触部队专业技术工作。此外,学校积极与驻地海军部队联系,以舰队通信总站、装备修理厂、水文气象中心为依托,分专业建立国防生教学实践基地,分期分批组织国防生进入部队实践锻炼。

  三、发挥海洋区位特色,培养国防生适应海军的军事素养。学校注重加强与当地驻军的联系,积极发挥特有的区位特色,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培养国防生的军政素质。

  一是借助驻军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军政训练课教学。学校积极聘请北海舰队机关干部、军事院校师资、训练机构教员担任国防生军政训练课兼职教员,建立以舰队机关、潜艇学院和训练基地干部为主体的教学队伍,确保了军政训练课的落实。

  二是借助驻军装备兵力优势开展军事实践活动。学校以北海舰队训练基地为依托建立了国防生集中军事训练基地,每年暑期组织新招收选拔的国防生进行为期20天的集中军事训练。以海军登陆舰为依托建立了海上实践基地,每年暑期组织高年级国防生进行为期一周的航海实习。

  三是借助驻军军事资源优势开展参观见学活动。学校组织国防生到驱逐舰、潜艇、装备技术保障等不同类型部队参观学习,使他们深刻体会海军建设和发展形势,及早了解所学专业在部队的应用情况,增强在校学习的针对性。先后组织国防生登上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军舰参观,与外军官兵进行交流,极大地拓展了国防生的视野。

  从2004年开始,学校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探索以国防生担任新生军训教官的军训新模式,从2007年起成功实现了由国防生大队独立承担新生军训任务。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