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武汉大学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

2009-03-20收藏

  武汉大学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体制,取得了良好成效。教育部部长周济2008年在武汉大学考察时指出,“武汉大学人才培养有突出的特色,社会服务有新的拓展,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得到了师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对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经费改革:让“奖学金”真正“奖学”。武汉大学以研究生奖学金政策为突破口,在奖学金的评定中,废除了以往研究生通过入学考试“一考定终身”而取得的固定的奖学金资格,而改为第一年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其他年度则以研究生当年的综合表现来确定的“浮动”奖学金评定方式。奖学金评定制度由固定向动态管理的改革,为全体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使入学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有机会改变命运,并且能够激励大家刻苦攻读、勤奋向学,真正实现了“奖学金”对研究生的激励功能。

  博士生是经费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改革前,武汉大学全日制博士生每月生活补助400元,应付一日三餐尚有问题,在外兼职的博士生大有人在。而现在,全日制博士生不但免交学费,每月还能拿到800―1000元,生活有了保障,博士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去。除定向、委培生之外,武汉大学80%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100%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都能够得到现有学费全额或半额的基本奖学金;85%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100%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还能得到每年3000―10000元不等的助学金资助。此外,符合条件的研究生还可以获得武汉大学相当数额的优秀奖学金和各种专项奖学金的资助。

  ――学制改革:推行“两年制”为基础的研究生弹性学制。2004年,武汉大学正式推行以两年制为基础的硕士研究生弹性学制,将硕士研究生学制由3年缩短为2年,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申请提前或推迟结束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2008年,在坚持“两年制”的基础上,武汉大学又在全国首推“1+4”硕博连读方案,即每年甄选一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用1年时间完成对所有硕士课程的学习,余下4年转入博士阶段。“1+4”硕博连读是武汉大学提高学术性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将硕士和博士阶段合二为一,通盘考虑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使博士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

  弹性学制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6年,武汉大学第一届“两年制”硕士和“三年制”硕士同时毕业,“就业率”成了检验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这一年,中国银行经过多轮考核录用了5名毕业生,竟无一例外都是两年制硕士生。负责到武大招聘的单位负责人表示,两年制硕士的能力并不差;相反,他们可塑性更强,发展潜力更大。

  ――招生改革:变“取分”为“取才”。武汉大学采取多项创新措施,吸引优秀生源。武汉大学规定,所有推荐免试的学生均可享受每年1.1万元的基本奖学金;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推免生”成绩排名在原校本专业前4%者可享受特别奖励;优先推荐“推免生”进行国际联合培养和硕博连读;打破以往不接受调剂生的惯例,特别接受调剂复试。同时,在研究生招录过程中,武汉大学让导师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复试成绩在考生总成绩中的权重最高可达50%;导师可以极力推荐具备特殊素质的“偏才”和“怪才”,也可以直接拒绝综合素质不过硬的学生。2007年,武汉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创“研究生招生宣传日”活动,邀请知名学者与教授以自身的成长经历,向报考我校的研究生介绍学校办学特色及成绩,回答研究生关于报考过程中的疑问,受到了考生的欢迎。

  武汉大学还适时调整了研究生培养思路:进一步稳定学术型和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按二级学科或一级学科统一设置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各培养单位自主划定硕士生入学考试复试分数线等。全新的研究生招生录取制度吸纳了一大批综合素质过硬、具备巨大科研潜力的研究生,丰富了武汉大学研究生培养层次和结构,从源头上保证了研究生质量的提高。

  ――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人才与市场“兼容”。武汉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注重培养目标从原有的单一学术型向以应用型为主转变;加强研究生课程与教材改革力度,对研究生开设按一级学科设计的6~8门通开课;增加知名教授对研究生上课的次数,强调对研究生的思维训练和方法熏陶,提高授课质量,强化实践训练;积极搭建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平台,先后组建了中国边界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院等跨学科研究机构,大力推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武汉大学还加大研究生导师的建设力度,废除了导师终身制,并建立起导师动态评估制度,“三无”(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导师及其他在审核中被认定不合格的导师只能“下岗待业”;有重大科研项目或学术研究能力强的副教授经严格评审后,可以直接走上博导岗位;实行复合导师制,邀请重点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高级官员担任研究生的校外导师,提升研究生的实践经验,提前实现在校研究生与社会的对接。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