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拓展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武汉大学积极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多种渠道与方法,切实开展研究生挂职锻炼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建立健全研究生挂职锻炼的工作机制
武汉大学高度重视研究生挂职锻炼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加快学校服务社会步伐的重要举措。学校积极加强对研究生挂职锻炼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成立了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领导小组和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办公室,专门负责研究生挂职锻炼工作规划、协调以及有关基地建设的日常事务。同时,校党委书记李健、校长顾海良等学校领导高度关注研究生挂职锻炼工作,亲自参加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生基地签约和挂牌仪式,并对研究生挂职锻炼提出了“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发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增长社会知识、增强责任意识、提高综合素质”等一系列工作要求。
武汉大学还切实加强对研究生挂职锻炼的制度建设。2002年,学校制定了《武汉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对研究生挂职锻炼的时间、内容、申报程序以及相关管理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为了妥善解决好研究生在挂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武汉大学根据与地方政府签订的共建协议,先后制定了《武汉大学研究生挂职锻炼责任书》、《武汉大学研究生挂职锻炼协议书》、《武汉大学研究生挂职锻炼考核表》等保障性、制度性措施。
武汉大学还积极选择经济比较发达、思想开放的沿海城市作为试点,采取高起点、小规模、建基地、项目化运作模式,不断探索研究生挂职锻炼工作切实可行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学校与地方基地办公室或研究生挂职单位建立了定期沟通机制,保持经常性交流,及时商量、解决研究生挂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切实维护研究生在挂职期间的合法权益和有效保护涉及企业的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等,为研究生挂职锻炼工作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积极探索、扎实推进,不断创新研究生挂职锻炼的渠道与方法
在研究生挂职锻炼工作中,武汉大学注重联系实际、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研究生挂职锻炼的新途径与新方法。
(一)开展技能培训,帮助企业更新观念。研究生在挂职期间,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与信息获取优势,开展知识或技能培训,推进企业改革。以湖北省赤壁市基地为例,在赤壁市人民医院挂职的马越同学为了使她主持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能够顺利实施,为全院500多名职工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培训;卢晓华同学在赤壁市科技局挂职,对全局干部职工进行了计算机知识培训;钟杰同学在赤壁市规划局挂职期间,为了让该单位投资26万元购买的GPS接收机充分发挥作用,专门为市规划局人员开设了关于全球定位系统原理及其应用的讲座,培训了一大批相关技术人员。
(二)发挥专业优势,解决企业难题。武汉大学挂职研究生注重学以致用,运用专业技术知识,解决生产技术和管理难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在宁波伊特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挂职的黄伟和吴泽鑫两位同学通过研发“食品机械设备的防腐蚀设计”项目,为企业一次性节省资金近5万元。在特福隆集团公司挂职的徐征同学帮助公司完成了报表自动生成系统和物料管理数据库,显著提高了公司的工作效率。陈劲松和陈雪辉等4位同学,2005年在温州东艺鞋业有限公司挂职期间,企业受到欧盟的反倾销调查,他们成立了“国内贸易发展战略规划项目”4人小组,为东艺开拓国内鞋业市场做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市场营销战略规划。
(三)帮助地方政府完善经济发展规划和法制法规。在保康县发改局挂职的经济与管理学院肖丽芳同学根据宝康县地域特点(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通过调研,为该县提出了“发展品牌农业,发展特色产业”的农业发展战略。在襄阳广播电视局挂职的吴江龙同学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当地群众等形式,撰写了《基层媒体生存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得到领导充分肯定。在襄樊市南漳县法院挂职的博士生肖扬宇同学利用基层法院的实践平台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完成《刑事社会调查制度之新探――以“湖北省审前社会调查制度”为视角》等三篇论文和调研报告,为地方法院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
(四)促进企事业管理和技术创新。研究生挂职锻炼活动不仅为研究生走向社会搭建了一个平台,同时也为研究生施展才能提供了一个舞台。动力与机械学院杨思宜同学在挂职期间,研发出一种新型添加剂,能够有效增强毫秒电雷管延时稳定性,提高爆破效果,进一步提升了挂职企业在爆破作业中的安全性。信息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杰同学在挂职期间,完成了《瑞安市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并开发了相关的管理软件。通过该软件,瑞安市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准确了解当地的办公用房情况,并对办公用房实现科学化的动态管理。动力与机械学院卢飞同学在银轮蒲起公司挂职期间,针对公司在生产管理、焊接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提供了积极帮助。
(五)以挂职锻炼为平台,加快校地的产学研合作。2006年3月,潜江市政府通过研究生挂职锻炼潜江基地联系,邀请武汉大学产业部、科技部及有关专家一行15人参加了“潜江市科技成果项目洽谈会”活动,专家们深入企业调研,积极为潜江市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宁波凯奇旅游规划研究有限公司通过研究生挂职锻炼活动与我校城市设计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成立了武汉大学旅游与景观规划研究所,每年吸收学校几十名研究生参与项目研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资源与环境学院周晶同学在研究挂职期间,在导师王祖武教授的指导下,参与了“赤壁晨鸣纸业造纸污染气体的排放源及收集处理方案”的项目研究,该方案得到了赤壁市环保局和晨鸣纸业的高度肯定,他们主动邀请王祖武教授到相关企业实地考察,并达成了项目合作意向。
三、提高素质、促进发展,以研究生挂职锻炼为契机促进校企互利双赢
2002年5月,武汉大学与宁波市江东区政府签订第一个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共建协议,正式启动了研究生挂职锻炼工作。在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截止2008年,学校已建立8个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共为研究生挂职锻炼提供203个岗位,涉及111个专业。学校先后选派400余名优秀研究生到挂职锻炼基地挂职,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交有实际参考价值的调查、调研报告250余篇;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500余条;举办实用知识、技能培训近40场,培训人员达15000余人次;解决技术难题90余项。研究生挂职锻炼工作的有效运作不仅拓展我校研究生教育的育人空间,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人才资源。
同时,挂职锻炼使研究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在潜江法庭挂职的法学院司文超同学体会到:“每一次作书记员,坐在庄严肃穆的审判庭里,感觉到身上的担子沉重,肩负着完整记录当事人陈述的责任,我知道,遗漏、误写、错写记录对我来说都是不可原谅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孙庆伟同学深有感触谈到:“襄阳电视台记者的专业精神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作为一名记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一名记者,不但要专业能力过硬,还要具备一种吃苦精神和为民讲话的社会责任感。”在襄樊市地方志办公室挂职的宋喜微同学也说:“通过实习,我对待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之初,我认为我做任何事情的前提是单位领导必须认同我的核心价值。实习之后我发现,不能凭空期望别人的认可,而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及成绩来取得别人的承认。”
武汉大学通过研究生挂职锻炼工作,不仅进一步增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全面提升了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还极大拓展了高校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的渠道与方法,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进一步夯实了学校与地方实现互利共赢的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