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武汉大学创新学生资助工作思路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2009-02-01收藏

  武汉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资助工作,始终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作为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认真加以落实,有效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才。

  一、建章立制,完善学生资助工作运行机制

  (一)高度重视,构建学生资助三级管理模式。武汉大学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要求,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党委副书记为组长,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财务部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校的学生资助工作; 2004年,学校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是国内首批设立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的高校之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配备了10名专职工作人员,全面负责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社会资助、困难补助等工作;各院系成立了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负责,辅导员参与的院系学生资助工作小组,具体落实相关工作。目前,学校初步建立起了“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院系学生资助工作小组”的学生资助三级管理模式,并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为推动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建章立制,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的制度保障。为使学生资助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学校建立健全了学生资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近年来,学校先后制定了《武汉大学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实施细则》、《武汉大学学生困难补助管理条例》、《武汉大学关于做好学生贷款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这些文件的出台,成为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指南,使各项资助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积极主动,有效开展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一)广泛宣传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武汉大学通过多种形式与渠道,广泛深入宣传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学校校园网主页上开辟“奖优助学”专栏,介绍国家资助政策和学校的各项资助措施;在招生就业工作处和学生工作部网页上开辟专栏,介绍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的具体办理程序和有关注意事项;结合每年招生和新生入学,学校在向生源地中学、新生寄发《招生专业介绍》、《新生录取通知书》时随同寄发《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等材料,提前向广大考生和家长宣传国家的资助政策、学校设立的奖助学金等举措,以解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后顾之忧。

  (二)“绿色通道”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2000年,学校在全国率先设立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并郑重向社会承诺:“绝不让一名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绿色通道”是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助学服务的第一站,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入学新生,武汉大学通过相关审查,即可迅速向困难学生提供的无息借款,帮助新生顺利办理入学手续。每年开学,学校党政一把手都到“绿色通道”处检查指导工作,为“绿色通道”的新生办理入学手续。2006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原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微服私访,径直到学校“绿色通道”处检查工作,对我校学生资助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自2003年以来,全校共有596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通过“绿色通道”,共借款2836万元,顺利开始大学生活;所有被武汉大学录取学生无一例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中途辍学。

  (三)严格公正评审学生奖助学金。武汉大学严格规范国家奖助学金和学校奖助学金的评审工作,力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在奖助学金评审过程中,坚持三个“必须”:所有的奖助学金项目必须在网上公布;所有的奖助学金评审,必须经过班级或年级初评、院系评审、学校审核三个评审阶段;所有的评审结果必须经过院系和学校两次公示,公示时间至少为三个工作日。院系和学校都设立了奖助学金评审监督和举报电话、信箱,广泛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奖助学金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学校有关部门为学生奖助学金建立了专门账户,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并主动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检查和监督,保证奖助学金按时足额发放。

  (四)奖励资助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武汉大学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学金、新生奖学金和30多项专项奖学金(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设立)。同等条件下,奖学金的评选,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2008年,学校为5770名学生发放了学校奖学金539万元,为646名学生发放社会专项奖学金190万元,为1397名学生发放了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827.5万元。各类奖学金获奖学生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奖学金总额达1380余万元。

  (五)勤工助学彰显助学育人功能。武汉大学还充分挖掘校内资源,通过设立学生助学岗位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截止2008年底,全校共设置勤工助学岗位2500多个,发放勤工助学劳酬300多万元,全年有4500多名学生参加校内固定勤工助学岗工作;同时还组织校内外临时勤工助学活动1000多人次。学校还着力建立大学生勤工助学基地,增强学生资助工作的“造血”功能,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大学生勤工助学超市、勤工助学书报亭、大学生文印服务中心等勤工助学基地,既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经济资助,又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努力拓宽社会资助渠道。武汉大学广泛发掘社会资源,积极争取社会助学项目。通过深入调查和细致摸底,积极主动地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国内外知名校友及社会慈善机构建立联系,争取其在学校设立助学项目。迄今为止,各种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学校共设立资助项目35个,合同金额1137万元;2008年共资助177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08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缓解了受助学生的经济困难,促其顺利完成学业。

  三、开拓创新,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学生资助工作

  武汉大学努力把经济资助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经济资助的育人内涵,帮助受资助学生逐步走上了“资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轨道,着力培养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乐观进取、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阳光大学生。

  (一)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学校把“资助”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对受助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如,通过组织“中海油助学金”受助学生参观“宋庆龄精神进校园――宋庆龄生平图片巡展”,观看《宋庆龄》电视专题片等活动,把弘扬伟人精神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人生目标;鼓励受助学生向捐赠方写信或寄贺卡,举办捐赠单位与受助学生的见面会,如“新长城•神龙汽车爱心见面会”、“传爱工程见面会”等,努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2007年10月,在“新长城•神龙汽车爱心见面会”上,武汉大学50名受助学生自发发出“感恩倡议”,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二)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创业教育。学校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努力贯彻“三创”(创新、创造、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办的勤工助学基地,实行企业化运营,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资助从以往的救助“输血”变成培养其生存技能的创业“造血”,为学生搭建起创业的舞台,积极拓展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新渠道。

  (三)指导受助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实践活动。武汉大学指导受助学生成立了大学生公益协会(自强社),为受助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搭建了平台。大学生公益协会将不同资助项目受助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开展活动,先后组织了到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到民工子弟学校支教,为患重病学生进行募捐,“保护母亲河”和“中华骨髓库”公益宣传等活动。学校自2004年起连续五年组织“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学生到西部地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深入西部农村,进行科技推广、支教扫盲、社会调查等活动,谱写了当代青年大学生“奉献青春、共建和谐、回报西部”的感人篇章。经过长期的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涌现出大量品学兼优的学生,如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条件、到云南怒江民族中学教书的黄田映,“2006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黄来女等,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