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始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充分发挥团学组织优势,以理论武装为核心、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手段,努力探索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以理论武装为核心,突出重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与针对性
着力加强大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建设。为了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学校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建设。2008年4月,武汉大学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会在整合原武汉大学学生理论学习总会、大学生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基础上组建成立。研究会通过开展“求是论坛”、“红色影展”、“时事政治案例分析大赛”主题征文和演讲比赛等品牌活动,充分发挥了其在大学生理论学习中的引领作用,已成为学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充分发挥学生团委副书记联席会功能。武汉大学团委于2005年成立了“学生团委副书记联席会”,并依托这一平台,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启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超市”,以项目化运作方式激发广大团员青年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年多来,联席会通过开展“高举团旗跟党走”、“我与祖国共奋进”、“爱满珞珈?情系社会”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在切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服务全校共青团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建立健全各级团校分层教育体系。校团委以“基层团校”、“未来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三层架构为依托,积极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不断提高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校团委还大力开展“珞珈学子英才培养计划”,建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种子库,把学校各类优秀学生骨干纳入培养范围,建档立册、跟踪培养,通过加强学生骨干培养来辐射全校学生,进一步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开展。
深入推进团属宣传媒体建设。校团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和网络传播技术,通过加强“未来网”等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创立未来演播室、组建青年传媒(集团)等措施,不断优化整合团属宣传媒体,积极拓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上阵地,2006年,学校“未来网”荣获“首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和“全国十佳高校学生网站”等称号。校团委还高度重视对外新闻报道工作,2004~2008年累计在国家级媒体刊出报道近40篇(次),省市级媒体报道210多篇(次),有力宣传了学校共青团工作的特色与成绩。
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寓教于乐,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与渗透力
全力打造校园文化活动超市。“校园文化活动超市”实行项目化运作机制,由校团委面向各学院(系)团委(团总支)等进行项目招标,对中标项目,根据经费预算和实际需要划拨活动经费,并对活动项目实行目标管理,加强对活动实施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在这一机制下,“校园文化活动超市”先后开展了“唇舌烽火”辩论赛、“流光溢彩”舞蹈大赛等一系列精品活动,逐步成为一个融思想教育、学术研究、能力拓展等功能于一体的有效平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作用。2006年8月,武汉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超市”项目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精心组织大学生艺术团开展富有特色的艺术活动。近年来,学校大学生艺术团连年参加由教育部主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演出活动并获得好评,连续四次参加湖北省“江城之春”大学生艺术节并夺得金奖,并在2005年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一等奖;成功举办了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等多场校内重要文艺晚会;举办周末艺苑96场、新年音乐会3场、开展文艺下乡、进企业、进社区演出10余场;先后组团参加或承办了2006年武汉市新年音乐会、法国访问演出、中南海专场演出等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健康成长。武汉大学共有校级学生社团89个,其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7年6月,武汉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在首届“全国高校社团评选”中荣获“全国高校十佳学生社团联合会”称号,动漫协会等6个社团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团”;2007年11月,在第四届“未来影像――亚洲国际青少年作品展映”上,“珞珈剧苑”成员文华剧社的作品《梦影长空》荣获中国区最佳编剧奖;2007年12月,在武汉地区“首届高校大学生话剧艺术节”中,珞珈戏剧社团联盟荣获“最佳演出奖”称号。
三、以社会实践为手段,拓展渠道,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与实效性
坚持实践育人,不断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武汉大学坚持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构建了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社会实践体系,通过开展“医疗服务灾区?奥运传递梦想”武汉大学赴四川灾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你我齐奉献,奥运心连心”奥运会志愿者活动、“1+6”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等一系列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育人效果。
倡导爱心奉献,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利用课余时间深入街道、社区和农民工小学等地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创立了“爱心家教”、“珞珈爱心仓储”等知名活动品牌,形成了法律援助行动、爱心接力行动等6个志愿服务活动体系,努力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作贡献,先后获得了“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先进集体”、“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优秀组织奖”、“中国第八届艺术节志愿服务先进单位”、“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志愿服务组织奖”、“第七届中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等荣誉称号。
加强校地合作,努力探索团员青年服务社会的新模式。学校积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着力探索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建设,于2007年组织开展了“和谐社区,青春建功”武汉大学学生干部挂职锻炼活动,遴选出69名优秀学生干部到武昌区11条街道的41个社区进行挂职锻炼,主要协助街道和社区开展社区文化建设、青少年维权等工作。学生干部们在参与和服务社区的建设中,了解社情民意、服务社区群众,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先后被《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和湖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给予了跟踪报道。
武汉大学通过一系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积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融入到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