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汉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和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积极创新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一、立足实际、创新理念,确立了“围绕育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育人”的工作思路
武汉大学高度重视研究生党建工作,把研究生党建工作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学校在全国高校率先明确提出了“用党的力量凝聚研究生”的工作理念,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近几年,又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确立了“围绕育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育人”的新思路:以党建为龙头,通过党组织的力量凝聚研究生党员,通过研究生党员凝聚更多的研究生,抓支部带班级,抓党建带科研,推动育人工作全局和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立足研究生工作实际、不断创新适合研究生需求的工作理念已成为武汉大学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与优势。
武汉大学在校研究生近17000人,人数和规模居全国第二,学校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党员发展质量持续提高的基础上使学校研究生党员比例达到55.2%,为学校充分发挥研究生在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智力资源和学术优势,全方位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实施“组织体系创新工程”,合理设置研究生党支部,积极构建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武汉大学通过实施“组织体系创新工程”,不断提升研究生党建工作的质量。
第一、控制支部规模,按照文、理学生类别构建以实验室纵向设立党支部与以班级横向设立党支部相结合的格局。武汉大学制定了《中共武汉大学委员会基层党支部工作条例》、《党建工作评估标准》等文件,明确规定“武汉大学研究生党支部党员人数一般应在20人左右”。针对人文社科类与理工医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成长机制差异较大的实际,学校积极引导人文社科类研究生主要以班级(或年级)横向设立党支部,理工医类研究生主要以实验室(或课题组、专业)纵向设立党支部。目前,武汉大学设立了333个研究生党支部,其中按横向设置的156个,纵向设置的党支部139个,横纵向交叉设置38个。同时,武汉大学还充分关注在校外学习实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的研究生团队、研究生党员群体,及时为他们组建临时党支部。实践证明,这种格局更有利于党建工作贴近研究生学习、科研、生活,有利于发挥研究生党员分别在实验室、班级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感染力、战斗力。
第二、设立研究生党总支,构建“学校党委-学院党委-基层研究生党总支-研究生党支部”的工作体系。武汉大学于2001年开始尝试在经济与管理学院等部分研究生人数较多的学院成立研究生党总支;2004年,学校又明确要求,研究生人数在300人以上的院系应成立研究生党总支,负责本单位研究生党建工作。武汉大学通过建立“学校党委-学院党委-基层研究生党总支-研究生党支部”的工作体系,不断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为研究生党建工作奠定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第三、加强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构建研究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武汉大学通过建设一支政治上可靠、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具备较高学历层次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保障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武汉大学每个学院都配备了专职从事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辅导员,全校现有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干部84人;每个学院都配备了研究生党建工作组织员,绝大多数研究生党支部都配备了德育导师,全校有研究生德育导师近300人;武汉大学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工作队伍素质,2005-2007年,先后派出了两批共6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分别考察英国、法国、美国大学生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学校还计划在今后的5年内每年派出10名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干部到西方高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见习。
三、实施“工作模式创新工程”,扩大研究生党组织工作覆盖面,推动研究生育人工作的全面发展
第一、延伸职能,扩大研究生党组织工作覆盖面。武汉大学在研究生党建过程中,不仅要求研究生党支部要承担和开展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党支部建设活动,而且要全面参与班级重大问题决策、奖学金评定、奖惩、毕业生鉴定等几乎所有班级重大事项,不仅要成为开展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力量,而且要成为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助手。
第二、突出重点,积极推进研究生学术科技活动。武汉大学要求研究生党建工作必须与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紧密结合,为研究生的学术科技活动提供思想保证和动力支持,为研究生人才培养服务。学校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学术科技平台建设,2006-2008年,武汉大学共组织举办学科前沿讲座、报告和学术交流活动1000余场;鼓励支持研究生在三大检索期刊上发表论文2000余篇,科技创新发明80多项,其中,约85%左右的成果均由研究生党员完成;同时,武汉大学积极发挥研究生党员在学习科研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自觉成为学习科研的排头兵,学校90%左右的研究生奖学金获奖者都是研究生党员。
第三、构建平台,积极引导研究生服务祖国、服务社会。武汉大学先后选送了15名优秀研究生参加南极、北极科学考察;选派了600多名研究生参加“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项目研究与重点工程建设;先后在浙江、广东、广西、湖北建立了6个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为当地解决技术难题80多项,提交调查报告200多篇,举办实用知识技能培训近40场,培训人员达15000余人。研究生党员在参与服务祖国、服务社会过程中,找到了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坚定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心和决心。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