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研究生教育该往何处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武汉大学在经费、学制、招生以及培养等方面作出了探索。
一、经费改革
国家当初在研究生中设立“普通奖学金”的初衷,是为一部分品学兼优学生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从现实效果来看,这一目标显然还未完全实现: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考定终身”之后,学生的“身份”就被固定下来,“奖学金”不再具备“奖学”的功能,也就失去了激励的作用。
正是认识到传统研究生学费制度的不足,武汉大学下定了改革的决心。现在,除第一年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确定研究生所获奖助类别和数额外,学校其他年度均以研究生个人的学年表现进行重新评定。这一改革举措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并且有效地激励他们刻苦攻读,奋发求学。
博士生是费用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改革前,全日制博士生每月生活补助400元,应付一日三餐尚有问题,在外作兼职的博士生大有人在。而现在,90%的全日制博士生(不含定向、委培生)不但免交学费,每月还能拿到800―1000元,生活有了保障,博士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去。
现在,除定向、委培生之外,武汉大学80%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90%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都能够得到现有学费全额或半额的基本奖学金;70%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90%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还能得到每年3000―10000元不等的助研助学金资助。此外,符合条件的研究生还可以获得相当数额的助管助教助学金、优秀奖学金和各种专项奖学金的资助。
新的奖助机制的实施,为武汉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增添了巨大活力。据统计,目前武汉大学在校研究生获得资助的比例和数额,已经超过了以往的“公费生”。在新机制的激励下,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和科研水平都在全方位提高。
二、学制改革
2004年,武汉大学决定推行以两年制为基础的硕士研究生弹性学制,将硕士研究生学制由3年缩短为2年,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申请提前或推迟结束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作为“两年制”的倡导者之一,刘经南校长不仅看到了“两年制”的必然趋势,而且对其培养目标作了重新定位。“硕士以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是国际通行做法,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必然结果;硕士教育要注重培养通才型的专才,即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应用性人才。”
2006年,第一届“两年制”硕士和“三年制”硕士同时毕业,“就业率”成了检验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这一年,中国银行经过多轮考核录用了5名毕业生,竟无一例外都是两年制硕士生。负责到武汉大学招聘的单位负责人表示,两年制硕士的能力并不差;相反,他们可塑性更强,发展潜力更大。武汉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介绍,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方向及思路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要“探索建立新型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在坚持“两年制”的基础上,武汉大学又在全国首推“1+4”硕博连读方案:每年甄选一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用1年时间完成对所有硕士课程的学习,余下4年转入博士阶段。这一举措有效地将硕士和博士阶段合二为一,通盘考虑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使博士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
三、招生改革
为提高生源质量,武汉大学采取多项创新措施,吸引优秀生源。在研究生招录过程中,导师拥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复试成绩在考生总成绩中的权重最高可达50%;导师可以极力推荐具备特殊素质的“偏才”和“怪才”,也可以直接拒绝综合素质不过硬的学生。
2007年10月,武汉大学公布了吸引优质生源的政策:所有“推免生”均可享受每年1.1万元的基本奖学金;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推免生”成绩排名在原校本专业前4%者可享受特别奖励;优先推荐“推免生”进行国际联合培养和硕博连读;打破以往不接受调剂生的惯例,特别接受调剂复试。
此外,武汉大学还适时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思路:稳定学术型和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按二级学科或一级学科统一设置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各培养单位自主划定硕士生入学考试复试分数线等。一整套全新的研究生招生录取制度逐步成型,吸纳了一大批综合素质过硬、具备巨大科研潜力的研究生,丰富了研究生培养层次和结构,提高了研究生生源质量,从源头上保证了武汉大学研究生质量的提高。
四、培养模式改革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认为,“硕士生学制改革必然伴随着培养模式的变革,培养目标要从原有的单一的学术型向以应用型为主转变,要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增加通开课的门数,由名师专题讲授,强调思维训练和方法熏陶,提高授课质量,强化实践训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武汉大学搭建起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平台,组建跨学科研究机构,开设跨学科学位点,大力推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2006年以来,学校相继组建了中国边界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院、中部发展研究院等;这些跨学科研究机构的组建不仅使学校跨学科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带动了新一轮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潮。
在武汉大学获得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中,大多数都属于跨学科选题,或运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导师的遴选对于研究生素质的提高同样至关重要。武汉大学提出“导师是工作岗位而不是学术地位”的口号,废除了导师终身制,并建立起动态上岗制度,只有兼具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的申请人才可能入围,“三无”(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导师及其他在审核中被认定不合格的导师只能“下岗待业”。与此同时,一大批有重大科研项目或学术研究能力强的副教授通过严格评审后,直接走上博导岗位。为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武汉大学推出了复合导师制,多名来自重点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高级官员被邀请担任校外导师。他们带来的实践经验,极大地拓宽了研究生的视野,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前实现了与社会的对接。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