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汉大学成立以来,武汉大学高度重视对青年学者的培养,积极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单一学科与交叉学科相结合、固定平台与流动项目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培养锻炼青年学术群体,精心培育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学术中坚,走出了一条推进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持续、快速、健康成长的发展途径。
一、外拓内引,以特殊政策开阔青年学者的国际视野
武汉大学通过“国际学术之伴计划”、“351”计划、科研立项资助等多种途径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担任国际学术机构职务、发表高水平外语论文、到境外机构做访问学者等,深化学术合作,促进多元交流,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立足国际前沿、参与国际合作、具备国际话语权的国际化科研人才。如法学院肖永平教授先后到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汉堡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做访问学者,出版了多本有关冲突法、国际私法原理的学术专著,并受聘担任英文《国际私法杂志》唯一的中国籍编辑顾问委员会委员;杰出青年法学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得主汪习根教授多次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与研究,并作为唯一受邀的中国专家参加联合国发展权高级别专家组大会。学校还通过“海外前沿追踪计划”、聘请兼职教授、聘请著名学者讲学、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招收海外留学生等多途径实施“引进来”工程,开阔青年学者的学术眼光,并通过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培养了一批既精通外语,又通晓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各院系也采取多种手段加大对青年学者的培养,历史学院对青年学者下达外语水平和科研成果任务书,帮助青年学者尽快迈入国际学术前沿;经济与管理学院与欧盟、东盟等广泛开展国际科研合作,选拔优秀中青年学者到国外进修;哲学学院提供专项资金鼓励青年学者到海外访学,该院已有三分之一的青年学者受惠此项政策。
二、选贤举才,以特别谋划塑造青年学者的团队精神
武汉大学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趋势,积极探索青年人才群体发展的新模式,学校于2009年出台了《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实施方案》,对青年人才的群体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努力塑造青年群体相互协作、无私奉献、良性竞争、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2010年,学校正式启动“70后”学术团队建设计划,旨在用3到5年时间,逐渐培养出一批比较稳定的合作团队,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形成若干标志性成果,建设若干前沿研究领域,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该计划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热情,全校32个学术团队申报,涉及16个学院、系和直属科研单位。经过现场答辩和专家评审,有16支人文社会科学“70后”学者团队入选该计划,学校对入选的团队给予为期3年、每年10万元左右的滚动资助,激励青年学者勇于学术创新、挺进学科前沿。
三、筑巢引凤,以特色舞台促进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
武汉大学注重创建交叉、融合、跨学科研究平台,用各具特色的舞台吸引、锻造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促进青年学术群体不断成长发展。一是聚合校内优势资源成立特色研究平台。2004年,学校整合文、理、工等多个学院的相关研究力量,成立了以青年学者为主体的武汉大学科技考古研究中心。该中心积极发挥人才效应和团队精神,取得了较好成效,中心发掘的“三峡库区巴东旧县坪遗址”和“郧县辽瓦店子遗址”先后入选2002年和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中心学者翻译的专著《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中译本)》2010年入选“紫禁城杯”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二是鼓励青年学者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联合研究。2009年,学校联合湖北省文化厅率先在国内高校中成立了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一年来,该中心青年团队先后承担了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单位的研究课题10项;与文化部联合编纂了我国文化创新的重要专著《中国文化创新年度报告(2010)》;并于2009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及财政政策研究”。三是以项目为纽带汇聚青年团队。近年来,学校在设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均为青年学术团队设立专门的青年项目,同时学校还通过举办“珞珈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珞珈青年学术方法训练营”等学术活动,对青年学者进行治学思想和方法训练,增强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
四、因势利导,以特定氛围营造青年学者的优良学风
武汉大学切实将学风与学者、学术、学科、学生共同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要素,坚持以学者为本、文化为核、制度为要,构建学术主体自律、文化环境陶冶、规章制度保障的“三位一体”学风建设综合体系,为青年学者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学风氛围。学校不断强化职称晋升、项目结项等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任务考核与业绩奖励办法》、《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等管理规定,实行“放宽考核期限,规范考核办法,严格考核程序,强化考核激励”等措施,对各单位的考核实行绩分总量考核,不以教师个人为考核对象,同时对获得校内资助的青年学术团队如果以同一研究方向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的课题资助者,可以免于鉴定,直接结项。通过制度建设,培育了宽松、宽容、宽厚的学术氛围,激励了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如信息管理学院青年学者陈传夫教授,先后获高校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被评为武汉大学教学名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近3年来,学校青年学者共获国家社科基金及其他省部级项目240余项,先后有59名青年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五、启智迪思,以特有服务培养青年学者的责任担当
2006年,在武汉大学举行的首届珞珈学者跨学科论坛上,学校青年学者自发发表了“珞珈青年学者宣言”,提出:“学术以追求真理为己任,以服务人生和社会为目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类自身的所有问题,都在关注和研究范围之内,反对各种形式的自我封闭和人为设限。”在宣言的倡导下,学校青年学者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政府决策,为社会经济发展充当思想库和智囊团。全国第一个依托高校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民间法律援助机构——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开我国法律援助之先河,几年来共接待咨询5万余件,代理诉讼案件2千余件,多年从事社会弱者权利保护工作的青年学者张万洪教授也成为美国法律与人文学会理事。2008年,青年学者沈壮海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成果“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为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采纳。学校还鼓励青年学者在开展无偿技术培训、免费科普宣传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如信息资源研究中心联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多次举办面向中西部图书馆员培训班,为中西部图书馆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无偿援助。学校还多次举办“武汉大学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组织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教师走出校门,提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专业咨询等活动,广受好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由青年学者面向社会完成横向项目计700余项,提交咨询报告数百份,举办各类学术报告、演讲数千场,在提供智力支持、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时代进步、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学术功底和团队精神的青年学者群体的不断涌现和健康成长,不仅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及时补充了新鲜血液,而且为学校努力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