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武汉大学不断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新模式

2011-01-13 来源:武汉大学收藏

武汉大学积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梦想教育、爱心教育、感恩教育”为宗旨,策划并发起了“梦想花开——大山里的魔法教室”爱心支教行动,该活动已成为武汉大学参与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616”对口支援工程,切实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理念创新——首开农村小学梦想教育之窗

2009年10月,武汉大学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恩施项目组的成员通过走访当地10余所山村小学的近百名师生后发现,在“希望工程”实施20周年之际,农村小学教育需求发生了结构性转变,教学设备简陋、师资队伍老化、学生心理教育缺失成为新时期农村小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在相关调研和小范围试点的基础上,武汉大学大学生志愿者提出了聚焦“00后”农村儿童艺术教育和心理教育的解决方案,即以“标准教室改建”和“大学生志愿者系统性支教的方式”弥合农村、城市孩子教育鸿沟,让不同区域的孩子在感受尊重、获得快乐时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武汉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下,克服多种困难,以实际行动积极实施该方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通过社会化运作、向政府部门寻求支持等渠道共筹集资金24.8万元;在恩施市三岔乡莲花池小学等6个乡镇的山区农村小学建成融合了现代元素和当地少数民族民俗气息的“魔法教室”6间;招募、培训大学生志愿者102人,志愿授课900余课时;为1706名处于大山深处的小学生开展了以音乐、美术、阅读拓展、心理辅导为载体艺术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受到了当地师生和群众的广泛欢迎与高度评价。

校长顾海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的“魔法教室”活动,针对部分山区学校师资薄弱,德育、美育教育跟不上形势等现状,作了有益尝试,是对农村教育的综合性补充。校党委副书记王传中认为,“武汉大学志愿者开启的‘魔法教室’这个梦想工程,有利于推动希望工程往更深更高的层面发展,是对希望工程的一种提升。”

机制创新——构建可复制的“恩施模式”

 “大山里的魔法教室”自启动以来,通过“四项计划”全面推进项目开展,其主要内容包括:实施以改建集音乐、美术、阅览室于一体的多功能多媒体室的“乡村魔法教室改建计划”;进行大学生志愿者每周深入农村学校开展系统的音乐、美术授课的“乡村小学快乐艺术课堂计划”;派遣大学生志愿者和心理咨询师深入农村小学课堂针对“00后”农村儿童和留守儿童展开心理辅助的“乡村小学学生心理辅导计划”;设计易于接受的培训课程,对当地教师进行艺术教育、心理辅导等培训的“乡村艺术辅导员培训计划”。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四项计划”从硬件到理念及师资相互结合,为农村小学艺术教育、心理教育的提升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系统。

同时,“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还提出了“四种标准化”来规范项目实施过程,并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实时监控,其标准化内容包括:其一,教室改建标准化,在每间改建教室实行风格统一的装修和包括多媒体设备、钢琴(电子琴)、图书墙、展示窗、梦想角及音乐、美术器材等的物资采购;其二,志愿者培训标准化,邀请武汉市市级教研员、优秀教师对即将开展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示范课演示,并把志愿者分成教研小组集体备课,同时对每堂课的授课笔记进行不定期抽查;其三,受益者评估标准化,不定期地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随机抽样法对支教地学生、老师及校长进行意见收集和效果反馈,以便进一步改善项目服务内容;其四,内部管理标准化,项目组制定了项目发展规划、例会制度、财务制度、志愿者管理制度等以确保项目运行有章可循。

以点连线、以线构面,“四项计划”和“四种标准化”的实施,让“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在恩施成为一个高水准、可复制、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模式——“恩施模式”。通过6所山区学校半年多的实践探索,证实该模式框架稳固、内容科学、评估合理、成效显著。

管理创新——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帮扶路径

 建一间魔法教室不难,难的是如何用志愿者资源,在更多的地方推广教室建设和志愿者服务。为此,武汉大学将“加强志愿者梯队建设”和“培训当地优质师资”作为保障项目长远发展的两项重要内容。

 项目主要创办者之一赵书影同学在谈到项目时说:“我非常庆幸我们拥有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热情而又坚持实干的工作团队。这是项目之所以能克服重重困难一路前行的重要保证。”为了能够保证这样的志愿者管理团队真正形成梯队,使项目得到顺利地传承和发展,共青团湖北省委、恩施团州委和武汉大学统筹协调安排,结合实际岗位需求,严格选拔武汉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恩施志愿者,以形成项目接力,推动项目传承。

 2010年6月11日,校长顾海良在走访了建有“魔法教室”的恩施市沐抚办事处梨树小学后决定,武汉大学将积极利用自身的智力优势和优质资源为当地培训一批理念先进、具有实干热情的“农村小学心理培训师”,尽可能实现主要教师的本土化,通过当地农村教师的带动作用,使“梦想教育、艺体教育”在当地生根发芽。

目前,以武汉大学2010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陈冬玲为首的第二批接力团队已经赶赴恩施,接过了“梦想花开”的队旗,并且项目第7间“魔法教室”的建设资金也已经得到落实。当前他们正在开展详细调研,希望设计更富创意的“魔法教室”。这离项目团队建设100间“魔法教室”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探本追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孕育了志愿服务典型

自“魔法教室”项目开展以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志愿者网、《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社会媒体相继对“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进行了专题报道,项目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影响。2009年,武汉大学团委被授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优秀项目办”称号,加上之前已获得的“全国研究生支教团优秀组织奖”,武汉大学成为在全国高校中同时荣获这两项殊荣的2所高校之一。

  “魔法教室”和“小亭精神”一样,已成为武大学子弘扬志愿精神,奉献青春智慧,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光辉事例。探本追源,武汉大学优秀的校园文化孕育了一系列志愿服务的典型。学校抓住“90后”的成长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打造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志愿服务的育人作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武汉大学历来十分重视志愿服务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担任组长;每年划拨20万元用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和志愿者的保障;专门将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珞珈志愿者日”,以便于集中开展校院两级的志愿服务活动;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单列2个选修课学分,供大学生申请;拿出22个保送硕士研究生计划,用于激励到西部和贫困地区从事支教等志愿服务的优秀大学生。学校现有注册“中国青年志愿者”17000余名,校院两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41个。他们中间涌现出了大量先进典型,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全国道德模范、大学生年度人物黄来女是孝老爱亲的楷模;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的杨利同学多次参加农村支教,并长期关注公益事业;湖北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卢章洪发起成立急救组织“救护之翼”,培训相关人员10000余人次;数学与统计学院大学生连续七年赴黔南支教;汶川大地震后,学校大学生自发组织“爱的传递”实践队,为北川中学捐建起图书馆;新闻学院李可欣同学休学一年到乡村为留守儿童进行名为“种太阳”的爱心支教行动……

当前,武汉大学众多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支教、支农、关爱农民工子女等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把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升华为自身成长的需要,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升华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志愿服务的人生经历升华为心系人民、报效祖国的人生理想,志愿服务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了润物无声的重要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