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展就业市场、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大就业工作投入力度等四个方面着手,全方位打造学生就业工作新局面,取得了良好成效。2012年5月19日,武汉大学作为唯一高校代表参加了温家宝总理在武汉召开的就业工作座谈会,其就业工作经验受到了温总理的充分肯定。
——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根本,努力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一是根据国家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培养方案。今年学校新增数字出版、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导航工程、地理国情监测和全球健康学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专业。同时,学校再次调减本科生总体招生计划,并严格根据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就业率等指标,动态调整各专业招生计划,改善人才培养状况。学校领导还带队走访就业重点用人单位,为毕业生就业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收集第一手信息。二是打造高水准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利用多学科综合优势和深厚的人文底蕴,通过立项管理的方式,每门课投入1至5万元经费,每年投入近千万元,建成403门横跨各学科领域的通识课程供学生选修。三是构建实习实践的“第二校园”,强化学生动手及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将实习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使之贯穿课程学习、学生活动、实习、毕业论文、就业全过程。学校在14个省市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331个,每年派出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数百个。四是与企业共同实施“订单+联合培养”。学校先后与广东核电集团、长江电力、汇丰银行、东软集团等企业合作,根据它们的要求,“量身订做”教学课程。参加联合培养的学生从本科四年级起单独编班,在完成原培养方案的前提下,利用周末和假期,学习“量身订做”的教学课程,目前已为联合培养合作企业输出了近800名合格、满意的人才。
——以不断拓展就业市场和提高就业质量为重点,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更好选择。2006年,武汉大学与武汉市人事局在校内共同建立全国第一家校园大学生就业市场,依托政府的市场调控职能,深度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市场服务质量。经多年培育,学校开放式的就业市场在武汉地区的引领作用愈加凸显,不仅为武大毕业生提供了充足、高质量的需求信息,而且为周边高校学生就业提供了较大帮助。近年来,学校乘势而上,一方面将就业市场拓展与学校科研、产业、驻外研究院等对外工作实现联动,使之常规化和持续化,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家重点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各地政府人才机构合作,打造高端就业市场。来校招聘用人单位数量连续三年每年增长约20%,世界500强、国内知名企事业单位比例由2006年的不到1%提高至现在的20%以上。
——以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为核心,为学生成长成才导航。一是将大学生职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专门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创业开发了课程模块,包括《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创业学》等,每学年有数千人次选修。二是建立“两体系”,狠抓“四环节”,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学校建立校、院两级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将创业指导服务工作落到实处;通过狠抓“创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创业评估体系、树立创业典型”四个环节,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目前学校在校生参与创业达346人,有36人注册公司,涌现出2009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吴斌、“珞珈山的比尔?盖茨”曹祺等一批创业典型。三是创新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授课方式,聘请企业高管开设《职场展望》。该课程聘请来自中国平安、中建总公司等10余家知名企业高管全程授课。课程一经推出就被“一抢而空”,堂堂爆满。课程调查显示,选课学生认为该课程确有必要开设的达98.8%,对企业高管进课堂的教学方式表示认同的达100%。
——以不断改善软硬件条件为基础,加大就业工作投入力度。一是完善基础设施。2012年学校投入近200万元,建成4个招聘专用报告厅、2个会议室、2个面试间和1个就业咨询室,并配备中央空调、LED电子屏、高亮度投影仪、专业级会议音响等设施,引入物业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24小时值班,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至此学校学生就业专用场地面积达2400平方米。二是加大经费投入。校级就业工作专项经费2012年新增50万元,总计超过100万元,校、院两级就业专项经费达400多万元,为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