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新的学生资助政策,将其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维护教育公平的一件大事来抓,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经济资助与教育引导”相结合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模式,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通过五年的扎实工作,武汉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做到了全覆盖,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的承诺。
一是构建体系,让每一个需要资助的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得到帮助。
做到横向全面覆盖,资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武汉大学积极拓展资助渠道,争取社会资源,设立了90多个社会奖助项目,金额达2415万元,惠及10666名学子。学校积极争取银行支持,落实贷款项目,对在校学生做到了“应贷尽贷”,先后协助近4万学子办理贷款22615万元。学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5%的经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每年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近5000人次,发放劳酬近500万元。目前学校已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奖助学金为主体,以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社会资助、医疗保险等为辅的多元混合资助体系。
实现纵向全程覆盖,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的每一个阶段。每一名新生在收到武汉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收到了介绍学校各种资助政策的介绍书和调查表;在入学报到时,学校为困难学生设立了专门的“绿色通道”,五年来共有2465名新生办理校内无息借款1334万元;入校后,学校根据学生家庭经济调查情况,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并对数据库进行动态调整,对遭遇重大突发事件的学生给予临时困难补助等,使每一个贫困学生实现在校学习期间生活无忧。
二是严格管理,让每一分钱都用到真正有需要的困难学生身上。
坚持“三个必须”,严格评审奖助学金。武汉大学在国家奖助学金及各类社会助学金的评审中坚持“三个必须”,即所有的奖助学金项目必须在网上公布;所有的奖助学金评审必须经过班级或年级初评、院系评审、学校评审三个阶段;所有的评审结果必须经过院系和学校两次公示,确保了奖助学金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
采用四段式、三级模式,严格认定资助资格。武汉大学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信息采集、量化测评、民主评议、验证核实”四段式、“班级—学院—学校”三级认定的模式,形成了“程序规范、指标明确、动静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夯实了资助工作的基础。同时还开发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了资助工作效率。
通过基地示范和调查研究,提高资助效能。武汉大学积极依靠学院,设立学生资助工作特色基地,学校投入4万元,学院配套4万元作为专项经费,鼓励基地探索实践,发挥示范和辐射效应。同时,学校围绕资助工作的热点和难点,积极进行实证调研,了解资助效果和学生需求变化,每年推出多篇调研报告,促进资助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三是助学育人,让每一个受到资助的学生都能够全面成长成才。
开展感恩励志教育和心理疏导,确保受助学生健康成长。武汉大学每年制定以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为主题的教育计划,通过邀请成功人士来校作报告、组织演讲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面困难、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同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实际,学校分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疏导心理问题,五年来及时化解了59名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危机。
搭建服务平台,使学生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成长过程。武汉大学以受助学生自愿参加的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总队和大学生公益协会为抓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开放的相互交流平台,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和到知名企业参观实习等,让受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实现从接受资助到自助再到帮助他人的转变。大学生公益协会每年组织十余项主题不同的公益活动,推荐数十人到知名企业参观、实习,社会实践成果年年获得省级、校级奖励。
通过以上举措,武汉大学形成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高度融合的一体化模式,产生了良好效果,涌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黄来女、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陶孝芳、全国自强之星杨应成、北极之星唐瑞等一批受助学生先进典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