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改善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需求和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改变人才培养自我封闭的局面,华中科技大学努力尝试跳出教育看教育,把人才培养放到教育、科技、经济相结合的大循环中思考,把产学研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切入点,把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作为推进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有效载体,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1.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中培养创新人才。过去,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大多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难以发挥群体优势和产生重大成果。围绕重大项目,学校打破院系行政壁垒,整合师资和研究生资源,将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科形成学科群,集中对接具体市场支柱行业的产业群,形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技术群,带动学校发展。在这一对接的过程中,大量学生随导师从实验室走上车间,走上产业生产线,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学科群与产业群的对接,使得科学研究在市场实践中走上一种集成化的道路,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围绕具体项目即分工又合作,从而推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科群与产业群的对接为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和载体。
2.在联合研发平台中培养创新人才。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或基地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企业获取外部智力资源的一种很好形式。对于学校而言,这是寻求需求驱动,把科技创新平台延伸到地方的重要举措。既是科技创新链的延伸,也是社会服务平台的延伸,自然也是开放式办学范围的延伸。同时,业界中不乏大量优秀的技术精英,他们对新技术的理解和研究可能并不逊色于大学教授,而且其研究领域的实战性与大学有互补的一面。因此,广大师生在参与建设平台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了解市场对创新技术和人才的实际需求,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合作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市场的指导下不断提升其科研能力与实战能力、增长才干的过程。
3.在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中培养创新人才。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是产学研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服务市场的重要手段。华中科技大学依托教师科研团队和科研大平台,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大量的研究生参与行业共性技术难题的破解。如参与学校与东莞南兴木工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出代表当今木工机械最先进技术水平的高速木材复合加工中心,带动了数字化机械和装备制造业向新的领域和方向进一步拓展。参加与东莞市圣哲机械模具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折弯机数控系统的研制”,解决了折弯算法这一关键技术,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在这些共性技术攻关实践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眼界的开阔、科研理念的提升,技术水平的提高,全更重要的是学到合作的精神和回报社会的责任,从而为可能成为一个高素质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在业界专家的指引下培养创新人才。除了让学生走出去,学校还坚持引进来,把行业界的著名专家、研究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聘请到学校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让他们走上学院的讲台。这些专家的研究领域遍及先进制造、材料、光电、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等各个行业。他们把各行业研究的前沿问题、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科研项目直接带进学校,使研究生能近距离地接触技术前沿,参与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之中,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